《杨浦滨江 城市艺游》纪录片。 欣稚锋艺术机构 出品(02:56)

上海杨浦滨江明华糖厂绿地,一件由六个清水混凝土方盒子交错叠加的雕塑,如同灯塔矗立在黄浦江畔。这是杨浦滨江第21件全新委任的公共艺术作品——《光塔》。

5月19日,与《光塔》揭幕同步,“交织:丁乙公共艺术实践二十年”“杨浦滨江 城市艺游:上海杨浦滨江公共艺术作品回顾”两场展览同期举行,这是对艺术家公共艺术实践的梳理,也是对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岸线公共艺术作品的回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幕下的《光塔》与“杨浦滨江 城市艺游:上海杨浦滨江公共艺术作品回顾”展览所在的明华糖厂。

上海开埠之初的杨树浦僻处一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后,因为优越的航运、生产用水条件,加之低廉的地价,吸引着中外客商接踵而至,陆续兴办起众多工厂,成为近代中国工业的集聚地。然而,随着上海的发展和城市的更新,杨浦一度被标签为“老工业区”。

“2019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来,随着滨江岸线贯通,旧厂房焕发新功能、5.5公里滨江岸线首次引入公共艺术作品,并与建筑师的改建、景观设计相融合,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如今,杨浦滨江这片曾经的工业码头,如今正以艺术与科技的力量,赋予工业遗产新生命,引领“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的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乙公共艺术作品《光塔》,为落地杨浦滨江第21件公共艺术作品。

第21件公共艺术作品《光塔》落地

初夏傍晚的斜阳,透过艺术家标志性的“十”字符号投入《光塔》之中,构成一幅幅随时间变化的光影画卷。这件雕塑的一边是原明华糖厂,一边是绿之丘,两座均为水泥面横向建筑,在此艺术家以清水混凝土雕塑与建筑材质呼应,其纵向高度又与周围建筑拉开距离,并与黄浦江构成对话。

《光塔》本身是极简的,光影随日照的变化而变化。孩子们穿梭于《光塔》内外的光影之间、江边骑行的人在《光塔》上一晃而过的影子,为这座清水混凝土雕塑融入了动感。“杨浦滨江的公共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是可以触碰的、直接表达‘在地文化’与居民的生活印记。同时,这些艺术品会反哺杨浦滨江的文化气质,激发更多的创造力。”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朱晓君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塔》内部

“《光塔》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塔’是我一直有兴趣的,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光’在绘画中常有主观的阐述,但在此,全天候的自然光,这是平面绘画难以表达的。”艺术家丁乙说,“虽然其内部空间不大,但是观众仍然可以进入,在城市发展的当下,有一个小小的空间,可以看看天,看看光的变化,产生某种冥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塔》细部

这件作品源自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有机建筑”理念,在艺术家看来,这是一个物尽其用的概念,“六个一米五乘一米五的方盒子累积堆叠,其上附加的符号、线条、构件都是从方盒子本身取出,再还到方盒子上。这是我对艺术作品的某种思考,在‘有机建筑’的概念中挖掘更多的基因,形成简练又丰富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交织:丁乙公共艺术实践二十年”中展出的设计手稿

配合《光塔》揭幕,“交织:丁乙公共艺术实践二十年”展览梳理了丁乙21世纪以来的公共艺术创作轨迹,从建构、无界、参与、出版四个维度,展现艺术家在时间跨度、空间延伸、文化交融、社会参与方面的持续思考与创作成果。展览邀请观众一同探讨与展望公共艺术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潜在影响力与前瞻性角色。展览侧重其公共艺术作品的参与性,讲述艺术家如何将自己的抽象艺术语言融入特定场域的艺术创作之中,以及通过公共艺术进一步激发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对话与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交织:丁乙公共艺术实践二十年”展览现场

“虽然丁乙的个人风格比较强,但他在创作公共艺术作品时,还是试图打破艺术家的个体角色,以此作为了解社会的一种途径,并将目前公共艺术领域比较强调的特性(在地性、公众性)带到他的创作中。从架上绘画到公共艺术,丁乙是一个很独特的个案。”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公共艺术》杂志副主编吴蔚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交织:丁乙公共艺术实践二十年”中关于2011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外墙公共艺术的文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交织:丁乙公共艺术实践二十年”展览现场

在丁乙看来,公共艺术与传统雕塑是完全不同的领域,公共艺术是一个生命体,并不是精英化、纪念性的,也不是单纯与自身作品链接,它更多是需要公众的参与。

丁乙讲述《光塔》的创作。 欣稚锋艺术机构 出品(03:44)

杨浦滨江21件公共艺术作品,构成“城市艺游”路线

同日开幕的“上海杨浦滨江公共艺术作品回顾”带领观众穿越时光,回顾杨浦滨江历年来的重要公共艺术作品,展现杨浦滨江如何通过文化艺术来讲述自己的记忆和故事,也记录了从烟囱林立、轰鸣阵阵的沿江码头,到开放共享、以艺术与科技盘活工业遗产、介入城市更新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浦滨江 城市艺游:上海杨浦滨江公共艺术作品回顾”展览现场,图为理查德·威尔逊的作品《黄埔货场》。

如何让杨浦滨江成为“世界级滨水公共空间”和城市的会客厅,公共艺术和公众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2019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来,在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以及杨浦区人民政府的共同推动下,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携手世界各地知名艺术家,以20件永久点位作品,为这座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艺术活力。

这些作品出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包括意大利的艾斯特·斯托克,巴西的大岩·奥斯卡尔,国内的刘建华、徐震、宋冬、向阳、沈烈毅、袁烽、章明,英国的理查德·威尔逊,瑞士的费利斯·瓦里尼,葡萄牙的荷塞·吉马良斯,日本的原口典之、浅井裕介、川添善行、目(Me)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浦滨江场地中的刘建华作品《天外之物》(图片由欣稚锋艺术机构提供,摄影:田方方)

对于公共艺术在杨浦滨江的落地细节,欣稚锋艺术机构创始人汪斌说:“所有的杨浦滨江公共艺术作品的策划,与上海城市发展融合在一起,在制作过程中,也更多考虑到当地文脉与建筑景观设计的融合。”

基于杨浦滨江原有的电厂、船厂、棉纺厂、煤厂的设施,很多艺术家在前来考察时,便被此地原有的工业遗存吸引,并基于此进行创作。其中体量最大的是瑞士艺术家费里斯·瓦里尼的作品《起重机的对角线》。这件跨越三座起重机的作品,位于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工部局电气处新厂旧址、密丰绒线厂旧址、裕丰纺织株式会社旧址建设控制地带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瑞士艺术家费里斯·瓦里尼的作品《起重机的对角线》。 ©费利斯·瓦里尼

在《起重机的对角线》不远处便是始建于1911年的上海电力公司江边电站,即杨树浦发电厂。这座江边电站,曾经是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在大工业时代之初,杨树浦发电厂105米高的烟囱一度是中国最高的建筑物,也是船只驶入上海港的地标。2010年,杨树浦发电厂正式停工,踏上转型之路。曾是发电厂储灰空间的灰仓被改造为“灰仓美术馆”,三个巨大的罐体中展示了荷塞·吉马良斯《诗人之屋》、高桥启祐《一个世界》、韩家英《相遇》、章明的《钢之迷宫》和《灰之迷宫》4组永久艺术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幕下的徐震作品《山》。 ©Xu Zhen®

在新落成的《光塔》不远处的地面上,有着浅井裕介的作品《城市的野生》;再走几步,草坪被修剪为波浪状,其上大岩·奥斯卡尔以透明容器制作的货船构成《时间之载》;电站辅机厂西厂被保留下的物流的门卫室,被改造为 “卫亭”和“值亭”,一处供游人歇脚之所,另一处放置着公共艺术作品《山》;在电站辅机厂东厂地块宋冬搭建出“若冲园”。在艺术家的自我阐述中,“‘若冲园’来自《道德经》‘大盈若冲、其用不穷’,作品与建筑师、园林师合作,营造出‘互文’的关系。同时利用传统园林中的‘置景’和‘借景’产生而出的美学植入当代的创造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冬《若冲园》。 ©宋冬

跨越到2024年5月,随着第21件公共艺术作品《光塔》的呈现,杨浦滨江绘制了一条“城市艺游—City Walk, Art Walk”路线,等待公众在此与艺术相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浦滨江,城市艺游》示意图

“目前,永安栈房西楼旧址已经变身为世界技能博物馆;绿之丘、‘皂梦空间’展示体验馆等日渐成为市民游览新景点。未来,随着‘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上博北馆)、杨浦滨江图书馆等项目建设的推进,串联形成连续不间断的工业遗产博览带。百年工业遗产与现代生活方式交相辉映。”朱晓君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塔》揭幕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