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壳村”增多,农村老人该如何养老呢?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3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约为4.45亿,即44500万,占总人口比例约为30.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的加速以及社会保障水平的滞后,农村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变得愈发突出。

不像城市职工退休后,有一份稳定可观的退休金。可以在五十五或者六十岁退休后,安享晚年生活。

农村老人完全没有退休这个概念。

什么时候退休?干到动不了为止!

干不动之后呢?那就各凭运气了。

大部分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是依靠子女们的膝前尽孝来解决。

有些老人忙了一辈子,多少攒了一些积蓄,虽然不多,也勉强够维持生计。

还有一些无儿无女、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人,俗称“五保户”。

国家有《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

最可怜的是,一些农村老人有儿女,但儿女不孝顺,或者没有能力负担。

这部分人,国家兜底政策没有资格享受,子女又不能后不愿意承担赡养责任,那就悲惨了。

农村老人即便及时交纳了养老保险,大多每个月只能领到区区一二百元的养老金。

这么点钱也就能买点油盐酱醋,混个半饱。

一旦遇到大病小病,那就完全抓瞎了。

而且随着农村少子化和年轻人口流向城市等情况普遍发生,

农村总人口数量逐渐下降,老年群体所占比例不断上升。

农村空心化、家庭空巢化已经成了普遍现象,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已经在弱化。

关键是,配套的农村老人养老的政策和设施发展滞后,未来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亟待解决。

问题已经显现出来了,怎么办?

很多地方都在探索,一种是乡村幸福院模式。

村集体把一些闲置的公共用房进行改造装修,将村中老人集中起来共同居住生活。

老人的开销由村集体和老人子女按比例负担。

但这种方式也有问题。

一则必须要所在村有较好的经济基础。

现在中西部很多村,虽然经过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但仍然没有摆脱“空壳村”身份,没有集体经济或者集体经济体量小,不稳定。

如果村集体没钱,那村民集体养老的资金来源就无法保障。

二则集中养老,很多老人并不愿意。

一旦集中,集体就有管理的责任,有责任就肯定会有规矩和束缚。

农村大都是单家独户,农民一辈子习惯了小家庭生活,根本不适应集体管理的约束。

还有一种模式是土地退出补偿模式。

采取老人自愿退出自己名下的承包土地、山林,由村集体出资进行统一回购,回购资金作为补偿资金再发放给退出土地、山林的老人。

统一回购的承包土地、山林由村集体另行发包给他人经营,所得款项用于退出土地、山林的老人的生活补助及年节福利。

但这种方式也存在问题。

如果村子地域偏僻,环境恶劣,或者人多地少。

村民的土地资源少或者廉价,根本没有多少钱,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第三种是互助养老。

比如河北省邯郸市的“肥乡模式”,上海堰泾“幸福老人村”模式,湖北赤壁曙光合作社模式,陕西安康结伴养老模式。

名字不同,内容大同小异。

年满即组织到了一定岁数、身体能够自理的空巢老人集中在一起相互照顾。

生活上相互照顾,精神上互相慰藉。

这种模式形式更为灵活,相互间知根知底,习惯相近,老人幸福程度会比较高。

但也有不少问题。

一是必须要有自理能力,不然互助就无从谈起。

二是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范围较窄,无法全面覆盖。

三是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无法长久。

这些模式,虽然各有短板,但都是有益的探索,都能一定程度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