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余年,是中国在多个行业不断追赶与反超的年头,比如新能源汽车,比如智能手机。从终端产品制造商,到全产业科技企业,中国品牌在全球取得领先地位,更多的是源于对上游产业技术的掌控。

其中,作为信息和视觉传达的载体,显示不仅是消费电子赛道技术力的代表,也承载了中国以挑战者的身份去攻关的艰辛与突围。

当下,在LCD领域,中国已经完成了超越,占据着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将主导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在OLED领域,中国企业也在加速赶超

最新的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约1.9亿片,国内厂商出货份额占比53.4%,份额首次超越五成。在这之中,TCL华星的出货量同比增幅最大,排名也提升至全球第四、国内第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也是TCL华星成立的第15年,从0到9条面板生产线,从TV到手机、IT、车载,从国内到海外,目前TCL华星TV面板市场份额稳居全球第二。

15年间,TCL华星从一片荒地上开始播种,顶住了外界的压力,成长为头部面板企业。从零开始的“开垦”之路,也是中国半导体显示崛起的缩影,证明国产屏厂完全有能力在全球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

打破“缺芯少屏”,投资百亿入局

作为周期性产业,面板行业在过去几十年的竞争里,主动权不断易主。从美国到日本,到韩国,再到中国台湾,面板的技术和定价权成为制约品牌发展的关键。反观国内显示产业,在十多年前一直面临着“缺芯少屏”的制约,并影响到下游终端产品的定价,限制整个国内行业的发展。

回顾过往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无论是产业还是品牌的发展,其领跑与成功的规律都是共通的。在电视领域,三星完成超越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品牌,并不是偶然,其在上游显示和芯片的优势,成为推动下游终端生产与销售的关键力量。

如果从体量上来看,中国电视市场的规模在加入WTO后很快就位居全球前列,只是面板生产能力的缺乏,让国内品牌只能看“别人脸色”。当然,也有一些品牌认识到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的重要性,但是面板产业是个长周期高风险的投入,苦于资金与时间成本,很难去具体落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9年,转机出现了。不过,与其说是转机,不如说是又一次的不公平待遇,让中国下定了自主建设面板产业的决心。当时,台湾面板企业爽约,将本来要卖给国内企业的面板卖给了韩国公司,并在之后联手将面板价格抬高 ,加剧了国内品牌的采购压力。

当年,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2010年至2012年平板产业发展规划》,自主建设TFT-LCD被列为发展重点,加速了国内显示产业的发展。

也是在同一年,TCL集团投资245亿元,与深圳市政府合资成立华星光电,从头部面板企业挖来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开建工厂,当时的t1项目也是中国大陆自主建设的8.5代液晶面板产线。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当初建立华星光电,也是遭到了不少的质疑,考虑到面板产业的高投入、长周期以及当时技术上的封锁,TCL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多年后,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回忆起当初的场景时,也多次发出感慨。不过,为了不再受制于人,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面板产业,TCL华星的建立放到现在来看,也是一道必做题。

在谈到当时为何要做出这个重大战略抉择时,李东生曾指出,“一是受韩国三星成功超越日本企业的启发,二是当时国内'缺芯少屏'的瓶颈问题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困扰,在'缺芯'和'少屏'两大要害中,TCL选择突破'少屏'问题的成功概率更高。进入半导体显示产业,既是TCL产业发展的自身需求,也符合中国企业战略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现在这里看着高楼林立,交通也发达,生活很方便,但以前这地方就是荒地,周边什么都没有,那些引入进来的专家工程师在当时也真的是苦。”一名TCL华星工作人员回忆起成立之初的场景时说道。

LCD话语权易主,掌握千亿美金面板定价权

2009年之后,以TCL华星为代表,国内面板产业开始了一轮加速扩张,也让世界又一次见证了“中国速度”。

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TCL华星动工建设8.5代液晶面板产线t1项目,并在2012年正式投产。2013年,TCL华星投资建设第二条8.5代线t2项目,通过两条8.5代线,TCL华星逐渐开始在TV面板领域站住脚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TCL华星深圳基地t1产线

不仅如此,在此后的十余年时间里,TCL华星还在惠州、广州、武汉、印度等多地自主建设产线,并收购了苏州三星产线。众所周知,面板厂商扩张产能一般有两种方式,一个是自建生产线,大概需要两年时间,这也是TCL华星在成立之初就一直在做的。另一种则是并购的方式,比如TCL华星收购苏州三星。

2020年8月,TCL科技发布公告称,以约10.8亿美元兑加获得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60%的股权以及苏州三星显示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对苏州三星面板厂的股权由原来的10%提升至70%。

相比较国内建设的产线,苏州三星产线的数字化能力更强。并且,通过收购的方式,也加速了TCL华星在大尺寸面板市场的发展,缩小了与头部厂商间的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TCL华星苏州工厂,钛媒体APP拍摄

官方信息披露显示,TCL华星目前共拥有9条面板生产线,总投资金额超2000亿元,覆盖从TV到手机、IT、车载等不同领域。其中,t1、t2、t6、t7、t10产线主要负责大尺寸面板生产,t3、t4、t5产线聚焦中小尺寸和柔性面板,t9产线则兼顾中尺寸和商业显示面板。

十余年的播种,也让TCL华星到了收获的时刻。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TCL华星TV面板市场份额稳居全球第二,55吋、75吋产品份额全球第一,8K高端电视面板市场份额稳居全球第一;商显产品出货量全球第二;电竞显示器市场份额全球第一;LTPS平板出货量全球第二,LTPS笔电出货量全球第二,LTPS车载出货跻身全球前五;LTPS手机面板出货量保持全球第三。

最新业绩报告显示,TCL华星实现盈利收入836.55亿元、同比增长27.26%。目前,华星在上游建立的产链优势,也正在反哺集团下游终端业务的发展。比如华星t6/t7两条是全球最高世代面板生产线11代线,基板尺寸达到3.37m×2.94m,可以切割更大尺寸的面板,成为TCL能够率先推出115吋全球最大的QD-Mini LED电视的关键。

转型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企业不转型就会遇到发展天花板。TCL华星用15年时间,证明了当初冒险的正确性。目前,LCD的主控权也已经转移到中国厂商手中,拿下了千亿美元面板市场的定价权。

根据洛图科技(RUNTO)发布的《全球液晶TV面板市场月度追踪》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大陆液晶电视面板厂的全年出货总量达1.55亿片,占比达到68.7%,较2022年提升1.8个百分点,刷新历史高值。

下一站,领跑

从跟跑到并跑,TCL华星用15年时间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中国也发展成为显示产业大国。回看过去几十年显示行业的发展,每一个时代都有领跑者,从CRT到LCD,更重要的是要抓住下一轮显示技术。

OLED和Mini LED作为中高端主流显示技术,可以明显感觉到国产屏厂的加速,正面与韩国企业对抗。尤其是在Mini LED领域,中国已经走在了前列。据了解,Mini LED技术不仅仅是LED的简单升级,它实际上是一个由多项技术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在提升大屏电视的用户体验方面表现十分出色。

去年,全球Mini LED电视逆势增长,出货量同比增长达24.7%,中国市场增速更是高达140%。根据洛图科技方面的预测,Mini LED电视2024年增幅将扩大,规模至659万台,到2025年规模将超1000万台。2006年,TCL开始探索Mini LED技术。借助上游华星的助推,2019年,TCL量产了Mini LED产品。中怡康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TCL在中国Mini LED电视市场市占率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中怡康

而OLED目前更多的被应用在手机和电视领域,近两年包括TCL华星等也是加大了相关产线投入。最新的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约1.9亿片,国内厂商出货份额占比53.4%,份额首次超越五成。TCL华星的出货量同比增幅最大,排名升至全球第四。

伴随着苹果等品牌的推动,中尺寸OLED成为下一个增量战场。群智咨询预计,OLED平板电脑面板市场的增长将加速OLED技术的创新,预计2028年全球OLED平板电脑面板出货占比将达到17.9%,2028年OLED产能面积供应将增长近10倍。根据Omdia发布的报告显示,OLED平板显示(FPD)设备市场份额预计将在2024年反弹154%,达到77亿美元,并在2025年和2026年保持稳定。

在这方面,TCL华星也是早有投入。TCL华星CEO赵军此前曾透露,TCL华星印刷OLED技术主要应用在中尺寸产品,包括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平板、专业医疗等场景。“我们会以中尺寸作为突破口,加快印刷OLED的产业化进程。”

据了解,喷墨印刷OLED技术是一种将材料通过喷墨印刷技术打印到基板上,并通过干燥、固化等工序制作成OLED面板的技术,相较于真空蒸镀OLED而言制造成本更低。目前,TCL华星在这一领域已有11年的研究历史,其专利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军透露,TCL华星会在今年年内实现印刷OLED产品小批量出货,第一批产品是高端医疗显示产品。“未来在条件成熟的时候,TCL华星会做出产线投资的决策,以此打破印刷OLED大规模产业化最后的瓶颈。”

从LCD到OLED再到Mini LED,TCL华星的发展历程,足以证明中国企业有能力跑通属于自己的显示周期。用长周期的战略管理能力,去扩张,去牵引全球显示产业的发展,去赋能产业绿色发展。

目前,通过节能技改,TCL华星已完成657项节能项目,累计节约用电9682W千瓦时。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未来年均还将减少CO2排放12万吨。另外,TCL华星在印度的首座海外工厂已全面投入运营,产品从TV、手机屏幕逐步拓展到IT、车载屏幕,也在探索新的海外机会,服务全球客户。(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杜志强,编辑|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