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5年同学聚会,其中两位在阿里已经是P7职级,年薪接近百万,然而经常却在为房子和赚钱发愁,甚至焦虑。他们第一次这样说时,给我的感觉就是在无病呻吟,后来他们解释了目前的处境,有几分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都属于“小镇做题家”出身,985大学毕业后留在一线城市打拼,无房更没有资源。即便通过在大厂工作攒到首付钱买房也属于大城市的第一代落户人,收入收入≠可支配收入,扣除房贷、车贷等各种贷款后,剩下的钱并没有多少,并且这些还要留下一部分存起来以备将来之需。如果是有房子的本地土著,压力会小很多,焦虑也会少,奈何大厂中的本地土著占比太低,大部分和他们一样是从小城市(乡村)出来的“小镇做题家”。

除此之外,看似年薪百万很多,其实税后到手60多万,如果所在业务部门边缘、绩效不给力,连这60多万也很难拿到......。更让人担心的是,40岁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拿掉”,所以对于年薪百万也要看能挣几年,是否能“持续稳定”有这个收入很重要。如果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即便年入百万还是很没有安全感,毕竟他们属于没有家底,抗风险能力不强,也无人帮衬,很多时候只能靠自己,而自己主要靠这份工作的收入。

阿里P7在阿里算作是大头兵一枚,干活的绝对主力。在阿里,基本薪资从高到低依次是算法、普通研发、运营(运维)、市场(智能)。举个例子:市场部门p7基础工资和研发部门p6水平相当,但市场P7年终会多了一笔提成。P7职级中税前年薪百万的比例不算高,没有过半大概只有30%,这正好对应着绩效考核中的361排序,即做到头部3大概率年薪税前能过7位数。

解释下什么是361考核制度?员工绩效的评分有三个档位,由高到低是375/3.5/3.25。通常情况下会按照30%、60%、10%的比例来分布。连续2年3.25的同学可能会有绩效改进/清退的一些措施,也可以默认为未位淘汰。从公司管理的角度上讲,是希望能保持组织的活性,激发一些竞争意识,这样对整个公司而言才会有更好的结果。但在具体打分上面,领导处于关键地位,如果是嫡系,那么资源和产出上大概率会分到3。

很多同学在职级达到P7之后发现再往上升就很难了,毕竟职级从高到低是个金字塔结构,能上升到顶部的,需要各方面都很优秀,情商、智商缺一不可。

30多岁渐渐熬资深P7,有着较强的专业技能却没成为管理层;有着充足的工作经验还在做着具体的执行,工作中的绝对主力。干的好了是“老板”指挥得当;干的不好怨自己能力欠佳,处在不上不下的位置,真的很“尴尬”。往上比缺乏管理经验与领导力;往下比不断涌入的后起之秀卷得他们喘不过气。

早期的P7含金量高,那时光景又好,对于这个时期的P7买房落户不会产生太多焦虑,尽管当时房贷也不低,但觉得工资会涨,跳槽不难,也还有盼头。现在呢,房子好一点的都在7、800万;工作上面只希望下一个“毕业”的不是自己,那还有有晋升的机会么?有,但相比早些年发展迅速的阶段现在是越来越少。

写到这里,不光是阿里,几乎所有的大厂都存在这种群体,他们的职级代号是L7、P7、2-2……。他们自嘲是大厂里的资深大头兵,进入时行业已处于红利末期,他们起初满怀期待,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和心血,然而现实却让他们发现自己可能被套牢了。他们可能是大厂里面很痛苦、纠结且真正在做事情的那一帮人。

作者:佚名。编辑: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