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自:陶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自:陶冉

我喜欢看电影,尤为喜欢一个人去看早上的第一场电影。倒不完全是因为人少,而是早上那会儿,不管电影什么剧情,我都仿佛跟随主人公的脚步经历了他的人生,当两个小时后走出电影院,阳光重新洒到脸上,那种感觉就像是获得了新生。

对于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情况来说,看电影都是喜闻乐见的一件事,除非,看电影本身的目的不是为了观赏电影,而是:

1.为了坚决贯彻落实公司各项战略部署;

2.为了紧扣“五大战役”二十条主攻策略、四十项重点工作;

3.为了认真落实公司工会女工委的工作要求;

4.为了激扬巾帼志气;

5.为了激发女职工创新活力;

如果背着这洋洋洒洒的五条要求去看电影,这电影的开场就可能让我有一种荒诞不经。

前几天,川航的姑娘跟我说最近飞的很累,48小时休息期基本都卡满,好不容易休息,公司却要她们去看电影。

看电影的地方在双流机场旁,对于不住在那边的人来说这电影看的很迷茫。

通知里除了上面那五条,最后说:请大家注意本群后续发布的活动安排和人员名单,积极参与,亲自感受本次女职工文化节的氛围。

好一个亲自感受呀。

其实呢,我们业内对这种活动——不管在哪个部门哪个岗位,应该都已经轻车熟路。

目的是让大家快乐吗?是让大家看电影吗?或许是,但不重要,重要的是合影有没有拍好,横幅有没有拉到,脸上的笑容是不是喜气洋洋,最后发了几篇通稿。

王小波说:一切都在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我想这种活动大概也是其中一种吧。

但正因为我当年也经历过类似的活动,也知道这种事情在全国范围各种公司里都不可避免,所以我现在评价的时候并没有太多讽刺的意味。

甚至我去问了川航,回复我说:去问过客舱部了,是员工自愿报名,并不强制。

我又问了川航的姑娘,说是不强制,但要按照绩效排名,等于变相强制。

在跟川航沟通时,我很想说既然大家并不是所有人都想“亲自感受”你们这个节日的快乐氛围,那何必非要大家去快乐?

不快乐行不行?

员工的归属感是能从而产生呢?看这种电影会吗。我觉得够呛,这些繁文缛节只会让我们觉得更加无聊和疲惫。

每次看到那洋洋洒洒的总结报告和各种活动照片,我都感叹,拍合影的时间怕是比看电影的时间还要长。领导们站在前排,春光满面,仿佛所有的辛苦都是他们的功劳。可那些真正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员工,只是充当背景,们的疲惫和不满,似乎没有人在乎过。

扪心自问,我们喜欢这些活动吗,我们是自愿自发的参加活动吗?

我不想完全否定某些集体活动本身出发点的正向价值,但也不能否认现在一些集体教育活动存在形式主义倾向。许多类似活动组织方式简单粗放,参加者入身而不入脑,甚至许多人完全是为了完成考核任务而去。扯横幅、拍合影、写文章、发稿子反而成为了活动实际目的。

某央媒曾刊文指出,有些地方开展工作,不论文字、图片、视频,处处要留痕,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片面强调“工作留痕”,不仅费时费力费资源,更致使假痕、虚痕流行。这些问题既占用基层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又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如何才能避免层层加码,让基层干部员工真正轻装上阵,考验的是背后管理层的政绩观和治理水平。

组织大家看电影,哪怕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和考核,这本身真不是什么大事,但为什么就没人想一下:这么多年了,类似这种活动大家都心知肚明却又层出不穷,咱就没点其他方式嘛?

比如,既然是关爱女职工,那试试帮乘务员争取一个痛经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