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进入到2024年之后,国内房地产市场依旧处于深度的调整阶段。伴随着一系列数据的出炉,市场各方的观点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从目前来看,全国百城二手房平均价格,已经连续两年环比下跌,与此同时,多地二手房挂牌量也创了历史新高,其中重庆首当其冲,已经超过了27万套。

另外,天津、成都、杭州、苏州、北京等地,也纷纷突破或接近15万套大关,这一数据反映出市场供应过剩的现状,同时也揭示了购房者和投资者对于市场前景的谨慎态度。

尽管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严峻,但各地也并未袖手旁观。相反,各地救市利好政策层出不穷,目前来看,不仅多地放开了限购政策,还将首套房的首付比例改为了15%,同时将个人住房公积金利率下调0.25%,并且取消商业房贷的利率政策下限。此外,央行设立3000亿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亲自下场购买去库存,更是显示了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重视和决心。

这些举措不仅为购房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优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购房者的经济压力,还有助于缓解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压力,以及推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发展,进而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形势和政策利好,大家的观点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看多者认为,政策救市利好频出,现在正是“抓紧买房”的好时机,他们认为,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地和市场的逐步稳定,房价有望出现反弹,因此应该抓住当前的机遇,积极入市购房。

而看空者则认为,政策利好只能在短期内影响到楼市的波动,并不能影响到楼市长期的大趋势,他们认为,当前房地产市场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如供应过剩、需求不足、房价虚高等问题,因此并不建议盲目入市购房。在他们看来,今明两年“继续存款”应该是最为明智的选择,等待市场进一步明朗后再做决策。

那么,面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选择和判断呢?今明两年,到底应该“抓紧买房”还是“继续存款”呢?对此,现在有4大现象的出现,已经给出了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救市政策频出,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尽管政策频出,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进入2024年后,杭州、成都、西安、重庆等地全面放开限购,首套房首付比例也是一降再降,但似乎没啥用,依然呈现的是买房的人越来越少,卖房的人越来越多的趋势,特别是杭州卖房量激增,大家都在希望利用这一波诱多利好后解套。

一方面,在经历了疫情之后,很多家庭的经济状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少老百姓收入减少甚至失业,这使得他们的购房能力被大大削弱,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家庭购房决策越来越理性,盲目跟风的现象逐渐减少。因此,如果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居民收入、提振他们对未来收入的信心,那么这些救市政策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当前房价的下跌趋势也影响了市场的投资热情,过去,房地产市场被视为赚钱效应显著的领域,吸引了大量投资炒房客,然而,随着房价的持续下跌,这种赚钱效应已经消失殆尽。

许多炒房客开始对市场失去信心,纷纷寻求抛售手中房产以规避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炒房客们要么会利用解除限购的利好政策,把手里多余的房子挂牌出售,直接变现落袋为安,要么趁着这一波利好,完成置换,换到更顶级的城市,更顶级的片区,而不是继续投入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杭州为例,放开限购政策后,市场上的二手房挂牌量激增了91%,大量的房源涌入市场,而购房者的需求并未相应增加,这必然导致房价的进一步下跌,因此,尽管政策意图是救市,但实际效果却还有待观察。

此外,降低首付比例虽然降低了购房门槛,但同时也加大了杠杆,增加了购房者的负债压力,同时也加大了楼市的风险,因为对于购房者来说,只要房价继续下跌,只要跌破15%,他们就更容易抛弃房产。

如果购房者的收入状况未能得到改善,那么这种负债压力可能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所以,真正长期能够利好楼市的,需要有能提升居民收入的刺激行为,以及提振居民未来收入信心的救市动作,才会长期有效,否则其它行为只能短期有用。

从目前的楼市情况来看,现在的房价说破天还是贵。一辈子积蓄买一套房子,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都一样,怎么看怎么不合理,房价还是要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老百姓的消费水平相协调才合理。现在也没啥好办法,只能等大家的收入慢慢涨上去,一直涨到和房价匹配的地步,那大概就能实现软着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房地产市场已经明显过剩

我们必须正视我国房地产市场在过去20多年里所经历的繁荣与扩张,人均居住面积直接翻了6倍多,从最初的6平米直接飙升到了40多平米。然而,这种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市场供应的迅速增加是否真正符合了需求的变化?

事实上,从现有数据来看,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过剩现象。据统计,我国现在有96%的家庭拥有一套及以上住房,其中拥有二套房以上的家庭比例更是高达41.5%,这意味着,在大多数家庭已经拥有至少一套住房的情况下,新增的购房需求可能并不如市场所预期的那样旺盛。

此外,去年住建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现在有房子6亿栋,也就是说如果每栋房子住10个人,那么这些房子可以容纳60亿人居住,这足以说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过剩现象依然是显而易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样一个供应过剩的市场环境下,房价的长期走势必然受到极大的压力,由于需求相对不足,房价上涨的动力将逐渐减弱,甚至可能出现下跌的情况,而政策利好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刺激市场活跃度,提振消费者信心,但长期来看,它并不能改变市场供需关系的基本面。

因此,许多人在面对房价问题时,选择了观望和等待,他们认为,在房价回归到合理的价格之前,出手购房并不是明智之举,这种心理预期的形成,与房地产市场过剩的现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居民储蓄热情高涨,买房需求萎缩

近年来,尤其是经历了3年疫情之后,许多居民深刻体验到了经济波动对个人生活的影响,疫情期间,很多居民因封控措施而失去了收入来源,这使得他们更加珍视手中的每一分钱。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储蓄,希望通过存款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这种趋势在数据上得到了明显体现,今年一季度住户存款增加了8.56万亿元,人均多存了约6114元。

储蓄热情的高涨,一方面反映了老百姓的经济安全感越来越低,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对楼市投资信心的不足,在购房者眼中,楼市的不确定性较大,房价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让他们望而却步,因此,即使政策层面出现利好,他们也更倾向于选择保守的储蓄方式,而不是冒险投资楼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居民储蓄热情的高涨,买房需求逐渐减弱。这主要是因为,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很多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持悲观态度,他们担心购房后可能面临经济压力,甚至可能因无法承受房贷而陷入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政策层面出现利好,也难以在短期内激发购房者的购买热情,因为购房者更加关注的是房价的合理性和购房后的经济负担,只有当房价真正回归到合理水平,且购房后的经济压力在可控范围内时,购房者才会考虑出手购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各地加快了保障房入市的步伐

去年10月份,国家通过了《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这一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将推动新一轮房改,按照规划,未来五年内将有600万套保障房入市,平均每年将有120万套。

这一庞大的数字意味着,未来楼市的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富裕家庭可以选择购买商品房,满足自身的居住和投资需求;另一方面,低收入家庭则可以通过保障房、廉租房等途径解决居住问题,从而减轻生活压力。

这种保障房入市政策的实施,将有效分流商品房市场的需求。在过去,由于住房供应不足,商品房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房价也因此不断攀升。而保障房的入市将使得一部分低收入人群不再需要进入商品房市场,从而减轻商品房市场的压力。这将有助于稳定房价,避免过度投机和泡沫的产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保障房入市将推动楼市结构的优化。在过去,楼市过于依赖商品房市场,导致市场结构单一、风险集中,而保障房的入市将使得楼市结构更加多元化,降低了单一市场的风险,同时,这也将促进楼市的健康发展,使得楼市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居住需求。

不过,保障房入市也会对商品房市场产生一定的竞争压力。在保障房入市之前,商品房市场由于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导致部分开发商存在过度追求利润、忽视质量等问题,而保障房的入市将使得商品房市场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这将促使开发商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的来说,对于刚需家庭而言,应该更加关注当前的政策利好和房价水平,如果当前房价已经处于相对合理的水平,且政策环境有利于购房,那么就可以选择积极购置房产。

然而,对于改善型和投资购房者来说,应该更加注重长期的投资回报和风险控制,在房价趋势不明朗的情况下,持币观望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在房价尚未回归到合理水平之前,购房者需要谨慎评估自己的购房需求和财务状况,避免盲目跟风或冲动购房。

同时也可以关注政策走向和市场变化,以便在合适的时机做出决策,房价的涨跌始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重因素,在面对楼市政策利好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思考,审慎对待购房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