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朝阳区始终坚持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工作方针,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这一“关键小事”,坚持在“垃圾源头减量、精准投放、循环利用、长效机制、基层治理”五个方面寻求新突破。

朝阳区共创建341个示范小区(村) 建立完善三级回收体系

自2020年起,朝阳区坚持示范引领,共创建341个示范小区(村)、76个示范商务楼宇、729家示范单位、2个示范商务街区。针对示范创建工作,朝阳区城市管理委整理各街乡在创建过程中的经验做法,并根据创建点位实际情况进行细分,如回迁小区、租户较多的小区等,有效指导同类型小区(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在奥运村等基础条件较好的街乡,探索将示范创建点位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创先打造“示范社区”。

在完善回收体系方面,优化回收网络布局,以便民、高效为原则,建立完善“点-站-中心”三级回收体系,提高回收服务质量。积极落实备案工作机制,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备案,规范再生资源行业发展,截至2024年4月,已完成17家企业,70个经营场所备案工作。同时,强化数据全流程监管,将可回收物中转站、再生资源分拣中心接入朝阳区生活垃圾精细化管理系统,实现可回收物精准追踪、智能溯源。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对标其他垃圾末端处理设施,加强可回收物中转站及再生资源分拣中心的安全管理,开展月检查、月通报和季度大排查,切实筑牢可回收物体系安全生产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为进一步落实《北京市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建设推广工作方案》要求,加强低值可回收物全流程收运管理,朝阳区结合自身实际,经过充分调研,制定了《朝阳区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了实施区域、回收主体、支持政策,通过畅通低值可回收物“投、收、运、处、利”全链条,逐步建立完善的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和运行机制。

43个街乡生活垃圾排放登记系统均搭建完成并投入使用

朝阳区聚焦科技赋能,在前端投放、中端转运、末端处理各个环节注入科技元素,稳基础强内核,不断激发垃圾分类新动力。东坝地区悦和园等小区在前端投放环节设置智能值守系统,通过智能监控远程即可指导居民分类,实现“守桶自由”。东风地区石佛营东里社区128号院小区等设置智能分类站点,应用智能化设备、智慧化管理、企业化运作的“三化”模式,使居民投放垃圾时方便快捷完成注册登记、计量称重、积分兑换等环节,大大提高了居民参与率。将台地区可回收物中转站安装了智能化称重终端,短短几分钟之内即可完成全部交易完成,有效提高了中转站运营效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朝阳区持续推动生活垃圾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系统建设,不断提升生活垃圾管理科技和精细化水平。43个街乡生活垃圾排放登记系统均搭建完成并投入使用,289辆直收直运车辆、199辆直运清运车辆和4座生活垃圾处理厂已100%接入市级系统,244座密闭式清洁站计量称重数据实现应接尽接,8座可回收物中转站和分拣中心接入区精细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回收量和运行情况,开发“可回收物交投点数据填报”小程序,逐步实现全区1000余个交投点回收量监测,有害垃圾数据也已接入精细化管理系统。

共建共治共享 推动垃圾分类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

朝阳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始终秉持共建共治共享原则,积极动员全区居民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坚持党建引领多元治理,整合多方力量,发挥不同参与主体治理优势,融合多种治理举措,共同推动垃圾分类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八里庄街道甘露家园小区发动党员“四带头”。双井街道广泉小区以精准、精细、精心“三精”举措,以热度、力度、精度、温度“四度”为方向,以覆盖最广、服务最好、提升最快、优化最勤、创新最早“五最”为目标,践行党建引领。酒仙桥南路社区整合“五色”垃圾分类志愿体系,吸引多元化各级力量,近千余人已投入到街道、社区、小区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工作当中,形成“党建引领、社会发动、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实现“1+1>2”的效果。

朝阳区还把垃圾分类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抓手,组织街乡开展“周四垃圾减量日”“小家电回收”“大件垃圾集中投放日”等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千余场。各街乡积极开展“进社区、进单位、进军营”活动,在辖区内多样化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全区持续加强基层讲师队伍建设,垃圾分类讲师队伍现已发展至60余人,每月开展“基层赋能”主题培训,为社区、物业、三方服务单位储能蓄力。同时,通过持续开展“小手拉大手”“进校园、进课堂”活动,让孩子带动家庭,不断推进朝阳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做实、做深、做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