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天津6月14日电 (记者张桂贵)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也是天津滨海新区高速发展的十年。一直以来,滨海新区发挥三地合作功能区作用,围绕区域协同用创新机制增活力,聚焦创新协同梯度培育人才,加强服务协同用资源汇聚来营造优化生态,以人才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新区具有先进制造业产业优势、可开发空间的承载优势、海空两港的优势和成本优势,我们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为重点区域,聚焦机器人、无人机、数字经济等领域,吸引非首都功能优质人才资源来津创新创业。”滨海新区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新区与北京中关村、中发展集团保持高频共振,联合组织“2023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论坛”“世界智能大会第二届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发展论坛”等活动,增加了区域之间的沟通交流,为创新机制增添活力。

另一方面,新区充分利用北京天津两市合作共建的协同创新共同体平台,积极打造人才的承载集聚载体,建立创新协同引领机制。构筑研发在北京、转化在滨城的深度协同合作模式,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园区,推动科技创新人才项目的精准性流动。比如,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深化新型研发机构改革,组建联合研究院有限公司,公开选拔的经理和中层,有2/3是来自北京的企业高管。

天津华慧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慧芯)就是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协同合作的受益人,董事长曲迪说:“我们企业就是清华天津电子院转移孵化的成果之一。2017年,我和导师黄翊东教授在生态城创立了华慧芯科技集团。”

据介绍,清华天津电子院长期致力于将学校科研成果在天津转化落地,通过成果转化、投资等方式在天津孵化聚集科技企业一共是138家,吸引30位清华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联合培养清华大学电子信息创新创业硕士以上人才将近200名。

在科技创新推动下,转移孵化的企业在新区结出累累硕果。2022年,华慧芯集团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成立了“微纳光电子技术实验室”。微纳结构光电子芯片成果获得天津市技术发明特等奖,成功研制出世界首款实时超光谱成像芯片,7名院士给予“关键技术国际领先”的高度评价。2023年,华慧芯牵头实施“光电芯片压印母版”项目,获评国家的“颠覆性技术创新”专项,成为全国入选的15个项目之一、这也是天津的首个入选项目。

“作为新区自主培育的科技型企业,我们将围绕生产经营中的科技创新、技术改造、革新研发、人才培养等主题,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引领作用,不断探索智慧解题新路径。同时,聚焦关键技术,加大研发力度、优化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和产业化。”曲迪表示。

不仅如此,滨海新区在创新协同上,主动延伸优化,将京津冀协同优势与滨城先行先试政策交叉叠加,打造了“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营造人才良性流动环境。在人才支持上,出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专项支持政策,从保障子女教育、便利医疗服务、放宽职工落户、满足住房需求等方面,大力支持北京来津项目人才流动。在政务服务上,与京冀自贸区联动发展,推动“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在滨海新区投入使用,179个政务服务事项在自贸区内“同事同标”,162个高频事项实现了“跨省通办”,首批208项“京津冀+雄安”自助服务正式发布,营造了一流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