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浙江援川特别报道

记者手记

我是诸芸,作为都市快报一名青年记者,我有幸参与到援川第一线,历时一年多走遍了对口帮扶的12个市(州),记录援川干部人才们在四川大地上拼搏努力的故事,也记录了这段“浙川山海情”。

在巴山蜀水的高原雪山、田间地头、工地园区、教室、病房,都有援川干部人才们的身影,每一项协作成果的背后都凝聚了他们无数心血。晒成“高原红”的脸、沾满泥土的裤腿、崎岖山间的奔波,都成了这段奋斗岁月的最好注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下正值江南好时节,行走在浙江乡村,真的像进入画卷中一般。

2000公里外的巴蜀大地上,一幅宜居宜业的乡村画卷也正在徐徐展开。

援川一年,我走过了近50个乡村,看到了浙川两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同频共振的脉动。

浙江西南的山区里,有一座小县城松阳上过《中国国家地理》,被称为最后的江南秘境,也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

随着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推广,涌现了许多像松阳县这样可推广可复制的浙江乡村振兴经验模式。援川挂职干部们将这些浙江经验带到了四川,三年来,两地共同建成了125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其中46个被评为四川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江对口帮扶的四川宜宾屏山县

天雄村的华丽蜕变

建德人把草莓带到四川

当地村民人均收入增加5000元

2023年5月,我到四川后第一个走访的村庄,就是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天雄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元市昭化区天雄村

走进村史馆,一眼就看到村子名字的由来——村子因天雄关得名,正所谓“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一道天雄关,蜀北凋朱颜。”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发展到现在的“全国文明村”,天雄村在浙川东西部协作的帮扶下,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路。

村里有个来自浙江建德的“新农人”徐宝贵,多年前把老家“中国草莓之乡”建德的草莓带到了天雄村,他也目睹了这个村子的发展过程。

随着新一轮浙川对口工作的展开,天雄村的发展像是摁下了“快进键”。徐宝贵的草莓种植也迎来了春天,在东西部协作资金的帮扶下,村里建成了浙川草莓产业园。草莓产业园里建了223个果蔬大棚,出租给草莓经营户,村民不仅能稳定就业,还能拿土地流转金和年底分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雄村浙川协作草莓产业基地

可喜的是,草莓大棚种植很快实现了盈利,村民人均收入增加了5000元,如今草莓种植产业为村庄实现了年均收益达1000万元左右,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5万元。

挂职昭化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的孟飞告诉我,他们在提升村容村貌上花了许多心血,在东西部协作社会帮扶项目的支持下,除了村史馆、老年食堂,村里还建起了颐养之家、村卫生室、葭萌书房,用上了太阳能路灯。

经过几年的发展,天雄村成了一个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健身、唱歌、阅读、游戏等各种活动的地方,甚至邻村的人平时也爱往这里跑,村子变得越来越热闹。

他们还把闲置的小学改建成了漂亮的幼儿园,我到村子的时候正好遇上幼儿园上体育课,小朋友们笑着闹着跑在幼儿园的塑胶跑道上,天真快乐的样子也感染了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都市快报记者诸芸在甘孜州道孚县人民医院采访

王母村的美好生活

在浙江帮扶干部的帮助下

家门口焕然一新,民宿升级后爆火

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过《康定情歌》,这首根据溜溜调改编而来的歌红遍了大江南北。

当我来到溜溜调的发源地——四川甘孜州康定市雅拉乡王母村时,才真正感受到只有这样的蓝天白云绿草地,才能孕育出如此悠扬美好的歌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川甘孜州康定市王母村村口的咖啡馆

74岁的藏族大爷刘康全就是当地出了名会唱溜溜调的人。站在村口的雕像下,刘康全给我们唱起了自己编的一首溜溜调《郎骑白马调》,歌词大意是:萧山亲人真正好,乡村振兴样样行,王母从此换新貌,民族团结一家亲……

刘康全唱的也是王母村村民们的心里话。在新一轮浙川对口工作中,王母村成为浙江援川挂职干部们努力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点,看到村子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们也通过开民宿等途径有了更多收入,刘康全把对援川干部人才的感谢,都编进溜溜调唱了出来。

村里最早开起民宿的是44岁的周显蓉,走进她家的院子,我就被整齐精致的小菜园吸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显蓉家的庭院菜园

周显蓉说,这些都是在浙江援川挂职干部的帮助下收拾的,农家小菜园既是景观,又能提供新鲜蔬菜给住宿的客人,一举两得。

走进民宿,宽敞的大厅干净整洁,茶几上放着一套茶具。

她说,自己在村里开民宿算早的,去木格措景区(4A级景区),王母村是必经之路,她就是瞅准这个机会开起了民宿。当时村里连带她家在内的民宿一共15家,条件都不是太好,许多游客还是选择住在康定市,就算住在村子里,像她这样的民宿收费,一个晚上也不会超过40元。

以前,村民们大部分只能靠种植青稞、玉米、土豆等农作物生活,因为海拔超过3000米的地方,除了这些农作物几乎没有发展农业的条件。也因此,王母村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左手镰刀、右手砍刀。大意是村民们吃不饱饭,只好通过砍伐树木去卖来讨生活。

再看看如今的生活,周显蓉总觉得像做梦。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王母村成规模的民宿就达到37家,她也自己花钱改造升级了民宿,16间房,每个晚上可以卖出280元的价格。遇到节假日,她家的民宿都会客满。暑假忙不过来,正在读高中的女儿也会搭把手帮忙。再加上家里种的紫皮土豆、山里采摘的菌菇干,都可以作为农特产品卖给游客,一年下来,家庭的收入也颇为丰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江对口帮扶的甘孜州泸定县咱里村

越来越多的游客进来,王母村成了一个很火的旅游打卡地。村里原本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开始回归,有的在村口咖啡屋里找到了工作,有的也开起了民宿,有的将当地的农特产品通过电商直播卖了出去……蒸蒸日上的日子,让王母村的村民们都有了盼头。

在四川各地,还有许许多多的乡村在浙江援川挂职干部们的帮扶下,变得越来越好。

泸州古蔺县凤凰村,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在这里落地,村里打造了万亩稻鱼共生示范基地,稻田里养起了鱼,成为村民们致富增收的好法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泸州古蔺县凤凰村

甘孜州泸定县咱里村,因为地处此生必驾的318国道沿线,发展起了文旅产业,建起了游客中心、观景平台、游步道等设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驻留。

透过这些乡村,我看到了浙江“千万工程”在四川的生动实践。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诸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