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深中通道6月30日正式开通试运行。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创下十项世界之最,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

这项超级工程背后究竟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建设故事?佛山又该如何借助深中通道进一步融入大湾区发展?……7月1日,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早晨从946出发》栏目邀请佛山大学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曾小明、佛山大学交通与土木建筑学院研究生导师刘慧芬博士、深中通道西人工岛项目负责人徐波和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采集部记者陈伯青,一同互动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建深中通道

贡献佛山专属力量

深中通道东起深圳,西至中山,全长24公里。该条通道的顺利通车,背后离不开上百家参建单位和超过1.5万名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佛山亦有参与其中。佛山大学交通与土木建筑学院研究生导师刘慧芬在访谈时表示,受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委托,她带领佛山大学科研团队就深中大桥东锚碇和西锚碇深基坑基底摩阻力受力性能进行现场监测,以及锚碇的围护结构地下连续墙施工造成的泥皮效应进行力学性能研究。

座谈论道 共话深中通道背后的建设故事和佛山思考!丨早晨从946出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座谈论道 共话深中通道背后的建设故事和佛山思考!丨早晨从946出发

“桥梁锚碇是悬索桥中非常重要的结构部分,它能将桥梁主缆的拉力传递到基础中,从而稳定整个桥梁结构。”刘慧芬介绍道,深中通道具有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悬索桥,主跨长度达到1666米,而要拉住如此长度和重量的大桥,锚碇研究和检测便十分重要和关键。

刘慧芬表示,由于这是一项世界性的桥梁建设工程,不仅整体规模宏大,且由于深中大桥东、西桥梁锚碇的位置都远离陆地,因此在锚碇地下基础的处理时,开挖了近42米的基坑,并采用地下连续墙建设,“如何在双圆形锚碇基础有效布置监测点,准确监测桥梁锚碇在承受荷载力时,产生的位移变形情况,是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慧芬向记者介绍,为了圆满完成任务,她和团队除了在课题研究前期做了多次数据计算与数字模拟分析以外,也多次前往深中通道工程建设点,深入到42米的基坑底,进行实地勘察,以便选择可与钢筋架同时受力的钢筋计监测点进行布置,并对锚碇的围护结构地下连续墙施工造成的泥皮效应进行力学性能研究,确保工程后期浇筑混凝土过程,不会影响工程建设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参与锚碇监测和研究外,刘慧芬还带领佛大团队共同参与研究了深中通道西人工岛玻璃纤维锚杆边坡支护应用的技术。“西岛区泥面以下勘探深度范围内的地基主要由全新世海相沉积层、晚更新世冲积层和全—强—中风化混合花岗岩组成,软土层最大厚度约达 12m,具有高含水率、低强度、高压缩性等特点,它的地质状况及环境气候条件相比普通城市边坡支护有更复杂的因素。”刘慧芬直言,如此复杂的情况使得普通钢筋无法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因此她和团队创新选择应用玻璃纤维锚杆作为西人工岛边坡支护土钉墙的工具,不仅为项目建设节省了施工成本,而且在应用效果、工程设备回收、施工工艺上都比传统的普通钢筋锚杆更具有优势。

回顾这次参与深中通道建设的始末,刘慧芬十分感慨,直言真正的核心技术是要不来讨不来的,后续她也将不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更多国家工程建设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创新工艺技法

推动西人工岛建设

深中通道的建设,离不开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更不开一线建设者的奋斗。来自中交一航局,曾负责深中通道西人工岛项目建设的徐波在节目上直言,参与该项目让他感到振奋、自豪和骄傲。

谈及自己参建深中通道西人工岛的经过时,徐波仍然历历在目。“当时接到建设任务的时候,工期非常紧。”徐波表示,如果建设采用传统的大开挖大换填、先围堤后吹填工艺,预计将需要2至3年时间才能成岛,而且也会对海水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时,徐波和同事们想起了自主研发的大型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工艺。“这项技术其实并非第一次使用,早在港珠澳大桥建设时,我们便使用过,但即使如此,这次面临的调整也大不相同,甚至更为苛刻。”徐波解释道,相比于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区域比较均匀的地质,深中通道西人工岛处的地质情况相对复杂,时常出现同一水平面一侧是较软的淤泥,而另一侧是坚硬的岩石这类突发情况,而这给钢圆筒振动下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这就好像切桃子,要是自上而下都切在果肉上,就会比较顺利的切下去,如果半路碰到的桃核,就卡在中间下不去了,要换个位置重新切,但是用来围成西人工岛的57个钢圆筒都有各自的准确位置,是不能换位置的,如果一边切到果肉一边切到桃核,就要一直歪向较软的果肉一边,没法下沉到位。”徐波表示,为了解决上述这一难题,他和同事们开创性的研发了一种新技术、新工法,通过利用大的合金钻头,沿着钢圆筒的一圈,结合地质检测报告,把可能存在硬层区域都“搅拌”一遍,这样就确保了57个钢圆筒,能在短短4个多月时间内,全部都稳稳的下沉到设计预定位置和深度,形成封闭,成为西人工岛的“钢筋铁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顾参建时的点点滴滴,徐波感慨颇多,直言看到茫茫大海上逐渐长出的一个个钢圆筒、又一点点开枝散叶形成如今漂亮的西人工岛,让他想起了那无数个挑灯夜战、思路碰撞的时刻,以及攻克的一个又一个难题,“深中通道已经正式开始通车试运营,看到直播盛况,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作为一个来粤十多年的建设老兵,我也还想为大湾区做更多的贡献,希望在我的职业生涯内,还能有机会参与更多的超级工程。”

加速融入湾区

佛山需要更多布局

随着深中通道开通试运行,大湾区内城市产业、人员和资金流动将更加频密。那么,佛山该如何借助深中通道,进一步融入湾区,迈上更高质量发展新台阶呢?

对此,佛山大学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曾小明表示,深中通道开通将给佛山带来多重利好,而其中交通便利则成为最直观的体现,“对比拥堵的虎门大桥,深中通道将让佛山往返深圳、香港两地变得更便捷,可以拉近佛山与珠三角西岸、粤东地区的关系,大大吸引粤东地区的人才到佛山发展。”

曾小明指出,深中通道还有利于佛山吸引粤西片区乃至泛珠三角的上游地区,包括广西、重庆、四川以及云南等地的有关产业、人才及资金,让企业在佛山就能得到和深圳一样的高端服务、高端平台,“以对比深圳为例,佛山的租金、用地、消费生活等成本显然比深圳更有优势,因此有了深中通道后,将更有利于盘活佛山的资源,企业投资佛山既能享受临近深圳、香港两大世界之窗的便利和优势,又不用产生那么高的成本。”

曾小明建议,深中通道开通后,广佛抱团发展应该要避免同质化竞争,从汽车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休闲旅游等产业应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做成上下游产业链,一起做强做大。同时,把香港、深圳的智库资源也整合起来,一起共谋发展,共同推动产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增强外部资源吸引力,“无论是广佛全域同城化发展,还是几个城市群的分工,都应该站在大湾区更高的角度上来谋划,让发展更加合理,城市互联互通也更加便捷,进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竞争力,佛山自然也能从中得到很大的好处和益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采集部记者陈伯青认为,加强与珠西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的融合发展是佛山一以贯之的做法,此前政府已经出台了不少措施,比如建设深圳科技园佛山科创园、共建广深佛莞智能装备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等等。而随着深中通道开通后,后续我们要做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疏通登上深中通道之前的堵点,推动城市互通互融提质增效。

陈伯青表示,在未来几年里,还会有像深中通道这样的跨珠江口通道陆续建成,“以前大湾区内的沟通主要是纵向的,即以广佛为顶点向深港、珠澳延伸,在未来,深港珠澳之间横向的联系也会不断强化。”因此,陈伯青希望做好长期迎接深中通道红利的准备,不仅要在交通基础设施上不断完善,还要在制度、规则等方面打破既有的障碍,为后续人才引进、招商引资等奠定发展基石。

文、图、视频/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宋世伟、梁韵诗 主持人陈隽

备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