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在武汉找出一个园林景点,我能想到的都在汉阳区,一个濒临滚滚长江,一个隐匿于月湖之畔,分别是晴川阁与古琴台。
这两个地方,于历史中是各自存在的,前者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因一首唐诗而得名“晴川阁”,后者的故事则从春秋时期说起,“伯牙子期知音之遇”感动后世千秋。
这两个地方于今天虽都有重建的痕迹,但历史影响力、文化传播力始终在长河的流淌中不断沉淀。只是,颇为意外或遗憾的是,它们即便是与黄鹤楼并列为武汉三大名胜,其人气始终不高。
晴川阁在这两年的文旅发展中,或多或少也有些名声在外了,但古琴台依旧冷清。改造并重新开放的那几天,稍微热闹些(但基本上是本地居民去打卡)。
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庆初年,坐落于龟山西脚下的月湖之滨,东对龟山、北临月湖。
内部环境颇为苍幽,有殿堂、庭院、林园、花坛、茶室等建筑,整体布局精巧、层次分明,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美誉。
我每次来到这里,总是钟情它的墨绿色瓦顶,呈现出独特之美,于月湖之畔,似有一种“天籁之音”即在耳边的错觉。
也许是风声,也许是鸟啼,情感与精神的契合让历史和现实交错在一起,令我不禁感慨——藏幽、寻幽,是抚琴、对饮的绝佳去处,它有一种不言而喻的美妙。
或许是景区规模不够大(改造后虽有扩建),或许是“高山流水”的故事本身就需要沉静的环境去探索,如果它像黄鹤楼那般人潮涌动,兴许人们并不能感受古琴台本身该有的清幽与雅致。这一点,我是欣慰的。
同样的感受放在晴川阁也是如此。我第一次去晴川阁的时候,是在某年秋日的下午。大概是工作日前往的,几乎无游客,仅有几对拍婚纱照的新人。
我置身其间,居然感受到了江南园林的气韵,甚至是在浩浩荡荡的长江边上体验到了温婉。
绚烂秋日之下,光影交错,黄了的银杏与雕梁画栋组成一幅画,仅就一眼,则美得令人沉醉。
尽管不像苏州园林那般有“水木明瑟旷远,有山泽间趣”之意境,但长江之畔,此等旷远中,晴川阁的亭阁回廊、花木扶疏,称得上是武汉人的诗与画。
这是一个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内有古建筑,也有仿古建筑。其中,看景最佳的建筑就是明嘉靖时期增建的晴川阁,因唐朝诗人崔颢的一首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而得名“晴川阁”。
崔颢的这首《登黄鹤楼》声名远扬,跨越时空,影响后世数百年。汉阳知府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原为禹王庙)时,增建“晴川阁”就想到了从这首诗中为其命名。后来出现的“晴川桥”“鹦鹉洲长江大桥”都与之有关。
晴川阁景区的园林景观主要在禹稷行宫旁边的院子里。在晴川阁建筑旁也有一个临江的小院落,内有古亭、花木、石凳石桌。位置算不上隐秘,但去那吹风歇息的游人通常不多。人们更多的还是喜欢更为“敞开”的地方——晴川阁前,就有一块无敌临江空地。
晴川阁为麻石台基,红墙朱柱,重檐歇山顶黑筒瓦屋面,屋面四角向外伸出,深出檐,高起翘,门窗栏杆为木质,朱漆彩绘。坐在晴川阁前,其地理位置堪称“绝”。
矗立在蛇山之巅的黄鹤楼,可一览武汉三镇壮阔画卷。但凭栏近观大江东去,看城市与长江的宏伟壮观,晴川阁占有明显优势,视野与心灵皆达到了“共阔”的境界。
偶坐阁上,仰望晴空无际,俯听川流有声,风帆沙鸟交映左右,几疑泛舟江湖之上,再遥想古人情怀,“武汉印象”是如此大气又古典。
基于以上两个地方,你若细细走一趟,品味一番,大概就能理解为什么汉阳区会给人的印象是“古典式的”“园林般的”。
其实,汉阳还有一个地方也很古典,李白曾特地从武昌赶来游玩,那就是龟山脚下的莲花湖公园。还留下“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的佳句。
没去过的朋友可以先去一探究竟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