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5日,两场“外滩”——第六届“外滩金融峰会”,和2024 Inclusion·外滩大会都在上海举办。

如果稍微知道历史的话,你就会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实际上,今年以来,上海开始加大对科技和金融的扶持力度,一方面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要用金融手段拯救消费和经济萎靡不振的情况。

在这其中,AI 被认为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也是此次蚂蚁集团一年一度前沿科技大会“外滩大会”最核心、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那么,AI如何影响产业发展?如何加速大模型应用和产业落地?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机器学习之父”、美国三院院士迈克尔·乔丹(Michael I. Jordan),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Kevin Kelly),百川智能创始人、CEO王小川,MiniMax创始人兼CEO闫俊杰等多位 AI 领域重要人士齐聚2024外滩大会,畅谈AI时代下的新思考。

在回答“未来哪些工作不会被 AI 取代”时,凯文·凯利表示,正如当今就像几乎没有工作是不需要使用某种能源一样,未来几乎所有的工作都会使用某种程度的 AI,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会被 AI 完全取代。

另外,随着大模型从“拼参数”开始走向 “拼应用”,如何加速大模型应用落地,闫俊杰认为,AI 的发展是技术驱动的,不管是工作助手还是娱乐助手,它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本质上是模型能力来决定的。而随着AI能够成为一种生产力,去解决一些问题,大模型正呈现“能力上升、成本下降”这样一个趋势。

“降低它的推理成本,比如说从GPT-4到GPT-4o,其实成本其实降了不止10倍,这个东西又推动用户渗透率的变化,我们至少已经完成大模型的第一个周期,大模型效果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然后现在需要来突破的是,技术层面上到下代GPT能不能再带来一个性能变化。”闫俊杰表示。

王小川则否认了“AGI泡沫”的说法,他认为大模型的发展从结果上看是符合行业预期的。他指出,为了推动大模型迈向下一个发展阶段,关键在于实现两大融合:一是将知识搜索与大模型相结合,二是大模型强化的结合。据悉,百川智能则重点在大医疗AI领域做投入,从儿科医生、全科医生两个切入点发力,希望在明年实现医疗的低成本和可及性,为用户缓解焦虑,减少医院的挤兑现象。

沈向洋则强调,未来,人机交互的新方式是“AI与IA”的融合共进,它代表着一种以人为本的 AI 发展路径,它聚焦于运用技术提升人类的能力,而非取代人类。

王坚:AI+不是AI和产业的简单结合

本届外滩大会上,汇聚了国内外超过2000名嘉宾参会,20多款AI助手展示。嘉宾将围绕AI产业新实践、科技人文新思考、金融科技新探索三大方向,带来全球化和专业思想碰撞。

9月5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分享了他对于AI、AI+和AI基础设施的思考。

王坚表示,“AI+不是AI和产业的简单结合,而是数据、模型和算力的组合,云计算就是AI时代的基础设施。”

王坚认为,当我们讲“AI+”的“+”时,不是加什么东西,而是怎么加,更重要的是一个机制创新。这个创新就是数据、模型和算力的组合。当数据、模型、算力的规模都有了巨大的变化,这时就一定要引入新的东西,那就是AI的基础设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坚指出,一个事情要谈到基础设施的时候,就是一个技术渗透的终结的形式。什么技术会对人类产生最长远的影响?就是它变成了基础设施。他援引红杉资本的观点,在云时代、移动时代、AI时代,基础设施就是云计算。

王坚强调,“当你看AI、AI+、AI基础设施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不但技术在革命,机制也在革命,基础设施也在革命。没有比这三项革命在同一时间发生再令人激动了。我想这些革命正在创造未来。”

AGI是否存在泡沫?韩歆毅、王小川、闫俊杰在外滩大会这样回应

主论坛“产业创新圆桌”环节,蚂蚁集团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韩歆毅,百川智能创始人、CEO王小川,MiniMax创始人、CEO闫俊杰等行业领袖分别针对大模型发展历程、下一周期的突破,以及产业实现路径等行业关注的议题展开了讨论。嘉宾们认为,应用突破是中国通用人工智能技术(AGI)发展的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大模型的发展需要拉长周期来看。过去两年,大模型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性进展。目前正处于行业发展的一个节点,大模型从“拼参数”开始走向 “拼应用”,接下来行业面对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降低它的推理成本,进而推动了大规模落地应用。二是如何用应用驱动技术的发展。

韩歆毅认为,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一个不断循环迭代的过程,需要在应用中发现技术的难点,让技术发展的方向更加聚焦。

王小川否认了“AGI泡沫”的说法,他认为大模型的发展从结果上看是符合行业预期的。他指出,为了推动大模型迈向下一个发展阶段,关键在于实现两大融合:一是将知识搜索与大模型相结合,二是大模型强化的结合。

大模型被认为是实现真正的AGI的必经之路。王小川认为,谈AGI可以参考“人”的标准,即像人一样思考、知识、提供服务能力,落到场景就是像人一样的助手。

百川智能正在加速落地健康领域。王小川指出,“大概2021年的时候叫生命科学,这是大众健康关心的一个领域,而大病领域,大模型跟医疗是非常同构的一个技术架构,因此我们认为这里面是一个广阔的市场,所以至少在百川节奏和‘超级模型’里面,是需要有搜索和强化,不止是Scale up,大语言模型是不够的,还得把搜索和强化给做进去,这是一个完整的超级技术应用。所以我认为这跟自己预期来讲是蛮符合的,去年太快了,就像一种推背感,就跟你坐飞机的时候是推着往前走,每天都有新论文出来,每天起来巨大的一种焦虑,一起来之后又有多少新技术诞生,多少新的突破,现在我觉得在一个比较正常、有节奏突破当中了。”

而距离实现AGI这样的标准,闫俊杰觉得还需要耐心。当下他更加关注通过技术的优化来拓展AI的边界。

闫俊杰表示,基于整个行业变化和MiniMax 30亿次的交互判断,未来会有三个事情可以解决:一是错误率持续下降,现在GPT-4模型错误率是20%,原来只有OpenAI一家能做到,现在则是很多公司都能做到,未来会不会把错误率下降到2%左右,这是否会成为关键;二是无限长度的记忆,使得 AI 从助手到生产力替代/提升状态,从而产生产品交互形态的变化;三是多模态,不仅仅通过文字交流,更多通过语音、表情、视觉来交流,多模态会很重要,所以背后需要提高渗透率。

在闫俊杰看来,如果模型错误率可以下降到个位数,那么模型就是一个可信赖的状态,AI也有可能从助手变成为一种生产力,这种变化也会带来真正大众化的产品,为行业带来本质的变化。

“我觉得是这样,其实泡沫并不可怕。我刚才总体的一个感觉就是说,因为AI 技术发展能力的提升和应用,其实是一个不断互相去循环、迭代、演进的一个过程。现在有一点处于‘技术跑在了前面,应用还没有完全跟上’的时候,现在需要的,其实就是我们在应用层面要跟上,从而让技术能够实用,并且创造更多的技术难题,在使用中创造更多的技术难题,让技术发展方向上更加聚焦。”韩歆毅表示。

韩歆毅认为,大模型产品的目标可以浓缩为:好用、有用和用得起。对于用户,这意味着一种全新的、更加直观的交互体验;而对于商家,则意味着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用户需求,进而提供更加结构化和个性化的服务。这种服务是一个交付结果,它的转变不仅仅体现在用户交互上,它更是一种深层次的供给侧的改变。支付宝正在不断探索如何将 AI 技术更自然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商业运作中,以此推动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转型。

韩歆毅也透露,在外滩大会上,蚂蚁集团会发布AI生活管家“支小宝”、AI金融管家“蚂小财”和AI健康管家三个产品,其中“支小宝”是一款独立的App。他期待,这三个AI管家在三个领域给用户提供好服务,同时以智能体的方式链接开放生态,在新的商业环境里找到商业模式。

“它(AI助理产品)起于交互的变化,但是最后改变的其实是交付的结果,而这种交付结果的改变其实不仅仅是在用户互动端,其实我们还要去深入到供给侧,它是一个供给侧的变化。为什么今天AI能够改变供给侧的变化,在于它能够把用户个性化需求理解的更准确,然后把这些需求再以标准的数据结构方式,给到我们这些商家也好,工厂也好,大家可以重新去组织,在AI没有产生之前这种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其实很难实现,只能做一些标准化,最多我们做到千人千面,后来是推荐,很难真正做到个性化,因此,我觉得只有(AI助理)这样的话才能真正去改变交付的结果。交付的结果改变了以后,大家才会说真的是一个好的服务,它能解决我们的更多问题。”韩歆毅表示。

沈向洋:“讲卡伤感情,没卡没感情”

2024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发表题为《大模型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技术融合,产业跃迁》的主旨演讲。

沈向洋认为,AI 落地产业最重要的是三件事情:算力、算法、数据。

“讲卡伤感情,没卡没感情”,沈向洋分享了一组数据,从2012年开始,每年大模型需要的算力都在增长,一开始几年是六七倍的增长,最近几年稳定下来,每年是四倍左右的增长。而随着大模型的参数越来越大,大模型对算力的要求已经由线性增长进化到平方向的增长。如今,算力已经是大模型落地的门槛,“真正做大模型的公司,如果你一万张卡都没有,你就根本不要讲自己是在干大模型的公司。”

讲起“卡”,沈向洋表示,目前整个计算机芯片行业的发展,从原来的摩尔定律变成了黄氏定律。以前是CPU的增长,摩尔定律是指每18-24个月,计算能力翻倍。现在是GPU的算力一年涨4倍。人类社会的计算能力呈现了一种超级跃进趋势。

这也突出了数据的重要性。“GPT3刚出来的时候是2个T的token,GPT4刚出来的时候是12个T左右的数据,后来还在不断地加数据训练,现在我们猜GPT4是20T的数据。大家在望穿秋水等GPT5出来,到底要用多少的数据?”沈向洋给出的猜测是200个T的数据,但如今的互联网要挖出200T的数据已经不容易了。沈向洋感慨,互联网40年积累的数据,似乎就是为了一个AI时刻。

沈向洋认为,大模型的下一章要从语言模型到多模态发展。尽管Sora已经做得不错,但多模态大模型仍不够强大。他强调,大模型未来一定要往具身智能走,往机器人走,自动驾驶就是一种机器人的特别形态。

随着大模型的发展,沈向洋提出,未来大模型将横扫所有垂直行业。大模型可分为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企业大模型和个人大模型。通用大模型大致是万亿参数,万卡训练。行业大模型大致上是千亿参数、千亿卡的训练规模。企业大模型可能只需要100张卡、百亿参数。而个人大模型最被沈向洋期待,比如联想、微软推出的AIPC,苹果号称的Apple Intelligence,利用个性化参数,结合云和端,都被沈向洋视作有意思的尝试。

谈及人机关系,沈向洋认为,AI为人类提供了与技术共生的全新语境,人机交互的新方式指向“AI与IA”的融合共进。IA(Intelligent Augmentation),即智能增强。它代表着一种以人为本的 AI 发展路径,它聚焦于运用技术提升人类的能力,而非取代人类,强调了人类与 AI 之间的协作关系。

提到近期行业特别关注的AI agent(人工智能体,一种能够感知环境、进行决策和执行动作的智能实体)时,沈向洋表示,agent从愿景到落地的过程中,需要始终以需求为原点,深刻理解模型的能力,并构建一个AI深度参与的工作流程。

沈向洋强调,AI agent时代的到来,不会是一个神奇而强大的模型突然代替了所有的工作流,它涉及到技术、工程与市场的不断磨合,最终以超预期的服务呈现给人类。

沈向洋还指出,从人机共存的新范式到大模型的行业落地,折射的是技术与商业形成闭环、让技术创新真正改变世界的本质。

沈向洋强调,在 AI 的颠覆性力量逐步显化的过程中,须重视AI的治理,打造负责任的AI。

迈克尔·乔丹:构建 AI 的协作系统

9 月 5 日,在2024 Inclusion·外滩大会开幕主论坛上,机器学习泰斗迈克尔·乔丹发表主题演讲。迈克尔·乔丹认为,AI落地产业,需要形成互相协作的集体;要构建 AI 的协作系统,必须要引入经济学的“激励”视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I拥有海量的数据,但有些不能生成价值,通过设计激励机制才能驱动AI智能体贡献和协作。”迈克尔·乔丹提出了“三层数据市场(Three-Layer Data Markets)”模型,其中用户、平台和数据买家通过“出让数据”、“购买数据”、“提供服务”形成了闭环。他强调,数据购买者也就是企业可以结合“数据和服务”建立与用户的激励机制,从而为他们带来真正的价值。

谈及 AI 的不确定性,迈克尔·乔丹认为,当前的 AI 系统很难表达它真正学到哪些知识,也没有能力表达它有多确定。相较之下,人类在面对不确定性时表现出色,尤其是集体协作共同应对时。

“缺乏对集体性、不确定性和激励机制的关注,是当前对AI讨论中缺失的三个方面。”

因此,迈克尔·乔丹建议不仅单独设备要具备一定智能,AI 更要通过协同体现在整体系统层面。他指出,仅仅将人类的智慧融入超级智能计算机中是不够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医疗、交通、金融科技和商业领域的应用,需要集体性、去中心化的智能系统。

AI将与人类不断共生

《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Kevin Kelly)在开幕主论坛上的演讲中表示,当 AI 深刻影响经济和文化,必将涌现三大趋势:全球主义、创新加速和AI驱动生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谈及AI驱动生成的趋势,凯文·凯利认为,AI 不仅将帮助我们摆脱机械、枯燥的工作,完成我们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甚至可以生成超乎人类想象的全新事物。“通过这一年半来使用 ChatGPT和其他大语言模型的经验来看,从 AI 工具中获益最多的人实际上是表现一般或较差的员工。AI 工具不仅仅是为最聪明的人准备的,它们还能帮助不那么出色的人产生更好地完成工作。”凯文·凯利称。

对于如何确保 AI 带来的未来是有益的,而不是加剧不平等,凯文·凯利表示,我们有理由对任何新技术保持谨慎, Ai 也不例外。他认为,首先要利用技术去引导它的发展,要实现我们期望的由 AI 驱动的未来,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积极参与其中,而不是试图禁止它或将其排斥在外。其次,应尽可能推动 AI 技术的开源化。开源模式赋予更多人参与的机会,形成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技术生态系统。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肖仰华谈及AI新技术带来的潜在科技伦理问题。

肖仰华表示,AI大规模应用对人类生活有4大突出挑战,首要挑战在于,我们的生产关系等社会发展上层建筑,如何适应以 AI 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而生成式 AI 技术发展,已经需要以月为单位进行记录。但是人类的情感、价值、伦理观念调整是十分缓慢的。如何调和这个矛盾,是我们需要直面的挑战之一。

肖仰华认为,其次是技术普惠问题。要避免少部分人借助先进技术形成不正当的竞争优势。此外,我们还应该特别注意防范技术成瘾,防止先进技术对人类造成反噬。

在肖仰华看来,AI的大规模滥用是可能损害人之为人的本性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但凡伤害人之为人之本性的AI应用,我们要谨慎,要加以限制。为此,“我们要重视技术治理,并将治理提前考虑,做到未雨绸缪。”

外滩大会的开幕式上,24岁的独臂男孩周键借智能仿生手演奏钢琴。随后,肖仰华与强脑科技创始人兼CEO韩璧丞就人机共生的未来展开对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璧丞认为,脑机接口在未来5-10年内,会发生三个阶段的变化,分别是:修复、增强和更高阶的交互。修复是帮助最需要的人如有脑疾病、肢体残疾的人恢复正常生活。其次是增强,比如是不是可以借助脑机接口技术,根据老人的意识为其提供机能补充,让每个老人多走5-10年的路。下一代的交互则会变得更高阶,比如对话,现在是通过语言,未来可能不需要再通过语言对话,收到提问我们想一想就传递出去了。

在肖仰华看来,随着脑机接口与AI技术的广泛应用,机器已经成为人类的外脑、人类的四肢,人已经不再是传统生物意义上的人。

“与之伴随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将随之发生变化,AI将成为人类从事各种生产和活动的代理。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机器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将不可避免的纳入到我们对社会关系考察范围,”肖仰华表示。

外滩大会显露AI产业实践六大趋势,下一代超级应用是智能体

除了上述演讲,外滩大会上还公布了AI产业发展的六大趋势。无论是企业界的实践,还是专家学者的研究,各方都认为AI产业实践正呈现六大趋势,涵盖小模型、智能体、专业AI、具身智能等方面,指明了大模型产业落地的发展走向。

1、端侧智能成 AI 应用的关键引擎。

更专业的多模态小模型,在行业应用中取得比通用大模型更好的效果,硬件设备集成小模型,端侧AI逐步成熟,为超级应用的出现创造条件。

2、异构算力助力抢跑大模型应用之战。

AI时代新摩尔定律正在产生,芯片加速提升性能、模型架构持续优化、基础模型成本快速下降,算力“经济实用”是企业关注焦点,异构计算有望主导未来的高性能计算市场。

3、高质量数据成为企业AI战略制高点。

提高数据数量、质量、安全和多样性,对提升大模型性能至关重要,数据能力成为每家公司AI战略必需品,一批新型数据服务公司涌现,为企业提供数据合成、隐私安全、多模态数据处理能力。

4、专业领域应用成大模型技术加速发展的“探照灯”。

大模型将在产业实用价值的领域逐步落地,医疗、金融等专业领域应用涌现,促进垂直行业生产力提升、数据价值释放,同时也成为大模型技术加速发展的“探照灯”。

5、智能体是新型终端形态,孕育新一代超级平台。

机器变身数字伴侣、工作搭子、生活助手,有情绪有思考能办事,人人享用的智能体正成科技公司新角逐场。智能体协作、管理设计、具体场景中推理规划能力等技术,持续进化。

6、具身智能变革智能陪护与未来制造。

具身智能经过多个周期探索,在大模型时代将进入拐点时刻。空间智能发展让AI感知世界能力加强,具备三维感知能力的智能机器人,会成为人类现实场景中的陪护助手,帮助工厂彻底变革固定流水线生产模式。

外滩大会上,专家预测,五年内产业落地是大模型技术持续进化的关键。站在当下看未来,就像蒸汽机真正改变世界,源于它开始与轮船、火车、纺织机融合,AI领域也需要实现“百模大战”到“产业实用”交错演进,才能形成算法算力、数据与行业应用之间的发展闭环,让大模型成为一个真正的新周期。

在基础设施层面,不少从业者和专家都认为,“大力出奇迹”之后,行业回归理性,企业更关注经济实用性,更专业的小模型在行业落地中会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也会为大模型创新应用创造条件。与此同时,AI时代新摩尔定律呼之欲出,大模型公司降价、芯片性能提升加速,基础模型成本快速下降,对产业应用而言,企业应密切关注AI使用成本与应用投产比的动态变化,实现快速转型。

数据作为AI产业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每家企业AI战略必需品。但目前数据仍是大模型产业落地的主要矛盾,大模型用尽公共语料数据,获得干净的、多模态的丰富数据成企业用好大模型、推动“博士级”AI应用的关键。

而未被完全利用数据价值的医疗、金融、工业等专业领域加速落地,不仅能提供可靠的AI服务,也能进一步反哺大模型性能的升级。此外,外滩大会指出,针对企业用好私域数据、低成本生成定制数据、保障隐私安全等需求,一批新型数据服务公司将站上风口。

“尽管 AI 的发展还在相对早期的阶段,但是行业有很多应用方向,我们值得下定决心去做。在产业应用方面,我对中国公司的未来发展非常有信心。”沈向洋说。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林志佳,编辑|胡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