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长安西望:丝绸之路考古纪事》以非虚构文学的方式记叙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二十年致力于丝绸之路考古,用探铲在中亚各国发出中国声音,构建中国考古学科的话语体系。王建新教授团队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该书为陕西省2023年重大文化精品项目,被陕西省委宣传部列为2024年全省干部20本读本之一。
海未平,大学教师,博士,陕西省作协会员,西安市作协理事。主要从事跨文化管理、文化比较、文化地理、中亚历史文化等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学术功底扎实,属学者型作家。已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陕西日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文化艺术报》《美文》《延河》《秦岭》等报刊发表散文百余篇。
汉中本来就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汉中盆地自古气候温润,环境优渥,战争和灾难较少,文化遗存,特别是汉代、三国时期的文化遗存很多。秦末楚汉相争,汉中是刘邦的封地,刘邦以此为根据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最终占领关中而统一全国。汉朝的国号就与刘邦当年被分封为汉王关系至深,而汉字、汉族、汉服都得名于汉朝。三国时期,刘备的蜀汉占据此处,将此处作为征讨关中的根据地。诸葛亮死后亦葬于汉中沔县(今勉县)定军山。
汉中有一位名人,那就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其故里就在今城固城南汉江之畔的博望村。张骞早年参军,后来被遴选为汉武帝的“郎”,也就是皇帝身边的侍卫队成员。史料对其出身与家庭情况记载不详,可知他的身世并不显赫。但皇家侍卫队成员必须是信得过靠得住的人,一般都由世家子弟或者功臣之后充任,张骞能够被选中,可能与西汉皇室对汉中的特殊感情有关系。
张骞应汉武帝之诏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寻找大月氏以建立军事联盟,共同攻击匈奴。这次出使并不顺利,张骞被匈奴俘虏并软禁10年,娶匈奴妻并生子。之后,他寻机逃出,前往中亚,在康居和大宛国王的帮助之下抵达大月氏,但大月氏已经占据大夏之地,远离匈奴,早无攻击匈奴之志。一年之后,张骞无功而返,途中再次被匈奴俘虏,羁押一年左右,后匈奴内乱,张骞趁机偕妻子和孩子逃出。回到长安时,当初随张骞出使的100余人只剩下随从堂邑父一人,距离当年出使也已经过去了12年。汉武帝授张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张骞被封为博望侯是因为军功,而并非出使西域。公元前123年,张骞作为校尉随大将卫青进攻匈奴,大获全胜,汉武帝授其爵位。公元前122年,张骞还曾试图探寻从西南前往印度的通道,没有成功。一年之后,公元前121年,张骞受命跟随“飞将军”李广再次进攻匈奴,李广轻敌,率先遣军进入匈奴腹地,却被重重包围,等到张骞带兵赶到救出李广时,先遣军几乎全军覆没。张骞因过被削去爵位,贬为庶人,享有博望侯的封号不过两年工夫。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在公元前119年,他被汉武帝起用为中郎将,带领300余人出使乌孙,仍是为了建立对抗匈奴的军事联盟,最终仍然无功而返。但这次他遣副使分别前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大汉帝国在中亚等国的影响,与中亚各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四年之后,张骞回到长安,一年之后就去世了。张骞去世后归葬故里,坟茔据说在今汉中城固县城之西饶家营村。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考古委员会准备发掘张骞墓,向当地政府知会后,得到了政府支持,县政府保安队、联保主任、保长、甲长层层协调。在现场实施发掘工作的是历史教师何士骥、周国亭以及一些学生。而主持相关工作和参与研究的有许寿裳、李季谷、陆懋德、许重远、黄文弼、吴世昌等人。
1938年7月3日,正值盛夏,稻田如毯,绿树如茵,田地里没有太多的活要干,农民们也比较清闲。考古队进入饶家营村的水田里,开始发掘“张骞墓”前东西两侧的石虎。石虎陷入水田,只露出一部分。村里人流传,这对石虎,“水涨石高”,始终会露出水面几寸,但不能动它们,越动陷入地下越深。也许是因为有保安队的人陪同而来,村民们并未阻拦考古队的工作,这次发掘一天就完成了,石虎也最终被发掘了出来。据后来的发掘报告记述,石虎“蹲伏在地,头毁,足残,尾缺。表面多剥蚀,未见花纹与刻字……东面石虎曾经翻动,西面石虎未动,惟肋骨每兽左右各七,隐然可见。颜色青黑,制作古朴,状极生动,于考古学上、艺术上,确为极有价值之作品”。此外,东、西两个掘坑的地层“大致相同,各可分为地面土(或名耕种土)(最上层)、青灰色土(次层)、褐色土(微黄)(最下层)”,“因久经水湿及扰动之故,层次虽有,似非原有状态”。两个坑出土了近30块碎砖、30余块瓦片,“所出砖瓦、陶片,十之七八,均为磨光而无锋棱,为上下翻动过多之证,决非器物埋藏地下所有之原状也”。
1938年8月24日,天气已经转凉,稻子渐次成熟,有些稻田已经开始搭镰收割。考古队第二次进入饶家营村,开始发掘“张骞墓冢”。这时候,“张骞墓”已经破败不堪,“有已露面之汉代花纹砖砌成之拱门门楣一部,砖约二十余,砖下即为一洞。细察洞周封土,至为虚松,有一推即倒之势”。发掘工作并不顺利,中间遭遇连绵大雨,但考古人员并未停工,直到“墓底忽遇一泉,吾人工作,均须赤足裸臂,至为不便;又预算经费,亦已用罄,继续为难,故遂告停工”。实际上,考古队停工,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张氏后裔的直接干涉。
当时的考古工作只进行到墓道的位置,但张氏后裔风闻“祖坟”被掘,便组织了上百人,头缠红布(陕西的风俗,祭祀祖先时,曾孙以下戴红不戴白),手持叉、锨、锄等农具,从几公里之外的博望村赶到现场,将考古队团团围住。其实,在发掘工作开始之前,何士骥按照学校的指示,已经和县政府及张氏后裔进行了沟通,整个发掘过程也有两名张氏后裔现场监督。
(未完待续)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王越美
审 核 | 张建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