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对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做了大幅上调,上涨20元,达到108元,不过大多数农民的养老金水平仍然偏低,每月甚至没有200元,很难真正起到养老的作用。对此,有网友提到,如果从12月份开始,将农民养老金上调至每月500元,这样做是否可行呢?
我们也看到有专家提到类似的建议,比如近日,国家信息中心原总经济师祝宝良就提出了建议:应该逐步将基础养老金提升至每月500元的水平,并持续进行上调。
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我国领取城乡居民养老金的人数达到了1.7亿人,而在当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支出金额为4613亿元,由此计算,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养老金为226元。如果现在将农民的养老金提高到500元,确实可以提升广大农民的幸福感,维持基本的养老生活,也有利于促进农村消费,确实有诸多好处。
但是如果这样做的,也会带来很多问题,短时间恐怕很难实现,主要有以下这些问题,一起看看:
1、将农民养老金提高至500元,上涨幅度过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难以支持。按照1.7亿的人数来算,如果将养老金提高到500元,相当于人均上涨300元左右,那么每人每月额外需要支出510亿元,一年就需要额外支出6120亿元,而目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为14534亿元,这样很快会导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影响到后续的居民养老金发放。
2、将农民养老金提高至500元,将会给财政带来较大负担。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部分是由各级财政负担的,目前基础养老金全国最低标准108元,但是有的地方却可以达到五六百块钱,甚至1000多块钱,这是因为各地财政情况并不一样,如果现在统一将农民养老金提高到500元,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财政上也会面临较大压力。
3、会给现在的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不利影响。如果城乡居民养老金提高到500元,而不考虑个人的养老保险缴费情况,参保者的积极性会有一定影响,此外对参与职工养老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来说,可能也会考虑参加居民养老保险,这样也会加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
此外还有公平性的问题等等,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介绍了。
综上所述
今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了20元,各地也在落实农民在内的城乡居民的养老金待遇,不过很多人的养老金仍然偏低,甚至达不到200元,对此有人提出能不能给农民的养老金增加到500元?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好的,而且网上也有类似的观点和建议,不过实施起来的话,还是比较困难的,目前还是不大现实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