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云上胶州”
走进胶州市胶北街道
泉子崖村村民委员会的会议室
一块镌刻着“文明村庄”字样的
褐色木质标牌映入眼帘
它静静地悬挂在房间正中
仿佛在诉说着
泉子崖村过去的奋斗岁月
今年80岁的泉子崖村
老书记陈增升
个子不高
一双眼睛
炯炯有神
“这是1988年,泉子崖村评为青岛市文明村庄时获得的,这个先进党支部是2002年评上的……”
他用手指着挂在墙上的奖牌
充满自豪地向记者讲述
这一项项荣誉背后执着坚守的故事
陈增升(左)
艰苦奋斗,为村庄埋下致富的“种子”
“那时候,农业是咱村的命根子。”回忆起往昔,陈增升眼神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1962年陈增升加入联屯公社。因为对农业生产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踏上了研究种子的道路。在联屯公社技术人员的帮助下,陈增升和其他村民一起反复种植、实验,不断摸索,从17种种子当中鉴定出济南2号、昌乐5号等四种优质种子,为全村及公社的粮食生产带来了希望。“不只我们村,联屯公社一共有46个村,我们还把种子带去了其他村。”陈增升说。
1970年,陈增升担任泉子崖村生产队的队长。“我记得非常清楚,1974年我们一季就完成了全年10万多斤麦子的生产任务。”陈增升的话语里满是自豪。
那时,面对生产挑战他没有退缩,和生产队的群众一起,接下了一季完成全年的生产任务。“空喊口号可不行,为了完成目标,原始的农家肥不够用,我们迫切需要化肥。”
“我蹿遍高密、胶州的化肥厂,连氨水都很难买到。后来打听到最近的也只有烟台能买到化肥,尽管路途遥远,我也必须要过去。”
当时交通条件有限,为了节省开支,陈增升带着两位村民,开着村里的拖拉机三次前往烟台,凌晨三点出发,晚上八点达到,化肥装车后又马不停蹄地往回赶,只为能让庄稼长得更好。
“治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推沙。”陈增升常说。从生产队队长到泉子崖村书记,陈增升始终坚守着艰苦奋斗的信念。在他的带领下,泉子崖村的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解决了村民们的温饱问题,还为全县的粮食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带领群众,让村庄“改头换面”
“做乡村工作就得处处想着群众,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除了农业生产,陈增升还十分注重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他深知,只有让村民们过上物质精神“双富足”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好日子。
泉子崖石矿遗址
1976年,靠着村里石矿的集体收入,他带着村民们拉着两千斤铁到供电所换到了电线,给村里拉上电。为了让村民用水不再抹膀子、挑担子,他四处奔波,从青岛市区买回地下水管,为每户人家接上自来水。
“陈书记那时候真是为我们操碎了心。”82岁的村民葛瑞琴回忆起那段岁月,眼里满是感激。“我们村是胶北第一个拉上电的村。陈书记在任期间,村民用水都由村里补贴,我们没花一分钱。后来,村里补贴一部分,我们自己出一部分钱,给全村200多户配上了电视,让村民们过上了有文化、有娱乐的日子。”
“当干部要起到带头作用,要实干,不能做样子,有事情要多和群众商量,不能脱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让陈增升成为村里的主心骨。
1987年,陈增升任泉子崖村书记。1988年秋天,引黄济青工程在青岛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泉子崖村积极响应号召,由陈增升带领60位村民,赴莱西投入到挖通桥下大河的艰巨任务中。他与村民们一起,群策群力、抢抓工期,仅用了三天时间就挖通了十米多宽的河道,圆满完成任务,为这项远距离、跨流域的大型调水工程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退休后
陈增升继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为乡村事务积极建言献策
建设门球场
丰富村庄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
岁月匆匆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
泉子崖村日新月异
而陈增升在村民心中份量不减
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
什么是党员干部
他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
泉子崖村的历史长河中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行
胶州融媒记者 孙海 王梦琦 报道
编辑:张文彬
责任编辑:孙海
重要提醒
鉴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粉丝需经常留言和点亮“在看”“点赞”,才能每天看到我们的推送,所以,请将“云上胶州”加为星标并点亮页面下端的“在看”“点赞”,确保每天收到最新鲜、最重要的胶州资讯。
新闻线索、广告合作:
0532-82201860
别忘了点亮和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