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有三个国家被公认为烹饪艺术的巅峰,分别是法国、土耳其和中国。
法国以其与酒的紧密结合而闻名,烹饪过程中常使用酒来调味,无论是主菜还是甜点,都能嗅到酒的芬芳。法国人就餐时也习惯搭配葡萄酒,这种饮食文化使得法国菜与酒的搭配成为一种艺术。
土耳其则以烤肉技艺著称,其独特的烤肉方法、广泛的影响力以及深厚的烤肉文化使其在全球享有盛誉。
中国则以其多样化的菜系和丰富的口味而自豪,中国饮食文化深厚且多元,每个菜系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特色。
中国在饮食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曾经有一句话广为流传,“万物皆可炸”,在街头小吃中,你会发现蜈蚣、蝎子、蝉蛹等昆虫也成为了一种食物。
可以说,从天空中的飞鸟到水中的游鱼,从陆地上的走兽到地下的昆虫,几乎没有什么食材能够逃脱中国厨师的巧手和中国食客的味蕾(当然,保护动物除外)。
然而,在如此丰富的饮食文化中,也有一些动物,即使不是保护动物,也很少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这些动物并非不能吃,也不是不敢吃,而是由于文化、食用习惯和口味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饮食禁忌。
饮食禁忌
某些动物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成为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图腾,从而影响了人们的饮食选择。这种文化上的敬畏和禁忌,使得这些动物即使可以食用,也成为了中国人餐桌上的“例外”。
燕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的诗句描绘了燕子作为春天使者的美好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燕子被视为幸运的象征,它们在屋檐下筑巢被认为是家庭幸福的预兆。
老一辈人常常告诫孩子们不要破坏燕子窝,因为燕子作为益鸟,以害虫为食,对农业生产也大有裨益。这种对燕子的喜爱和保护,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
与燕子截然相反,乌鸦在中国文化中往往被视为不祥的象征,当天上出现一群黑压压的乌鸦的时候,总给人一种“世界末日”的感觉。
这就导致人们常常将乌鸦与厄运联系在一起,这种观念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深远,使得乌鸦即使可以食用,也难以被中国人接受。
黄鼠狼:在我国,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俗语: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曾经,在农村地区,黄鼠狼经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吃家禽。
可即使黄鼠狼被人们捉住,人们也不会吃也不会杀,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和一些民间传说有关,据说,黄鼠狼有着较高的地位,它通常被称作“黄皮子”或者“黄大仙”,民间一直流传着数不胜数、形形色色的关于黄鼠狼的故事,都体现出黄鼠狼的灵性。
不过,如今的黄鼠狼早已经被列入保护动物了,当然,一些动物,由于肉少、难以获取、价格昂贵等原因,即使可以食用,也并不被人们视为理想的食材,就比如金鱼。
金鱼:这种色彩斑斓的小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金鱼的体型小,骨刺多,肉少,食用价值很低,相比之下,它的观赏价值更高。
因此,将金鱼作为食材,显然是不经济也不实用的选择,人们更倾向于将金鱼养在鱼缸里,欣赏它们的美丽,而不是将它们端上餐桌。
而我国的鱼类食物也丰富,全国各地都有各地的鱼类特色,比如湖南剁椒鱼头、河南黄河大鲤鱼、浙江西湖醋鱼、重庆酸菜鱼等等。
火鸡:这种原产于北美洲的大型禽类,虽然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是感恩节等重要节日必不可少的传统食物,但在中国却很少出现在餐桌上。
火鸡体型庞大,肌肉纤维粗,肉质干硬,不太符合中国人的口味,而且,火鸡的烹饪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以烤制为主,难以与中国丰富多样的烹饪技巧相结合。
相较于火鸡来说,中国本土的鸡类种类多,各个地方都有各个地方的特色,比如山东德州扒鸡、广东清远白斩鸡、四川口水鸡、江苏叫花鸡等等,因此,火鸡在中国市场上并不受欢迎,难以融入中国人的餐桌。
民族禁忌
当然,除了这些食物外,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一些民族也有自身的禁忌,比如回族人不吃猪肉,和信仰的伊斯兰教有关,《古兰经》中将猪认定为不纯洁的生物,吃了是对身体和灵魂的玷污。
藏族人不吃鱼肉,一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影响,藏族一般居住于青藏高原,这里牛羊多,鱼类资源本身就稀少,所以他们通常以牛羊为食。
二是因为水葬的习俗,在水葬的时候,他们还会为逝者捆上石头让其固定在河底,让鱼吃掉超度亡灵,以回馈自然。
满族人不吃狗肉,众所周知,狗是人类的好朋友,但在一些地方仍有吃狗肉的习俗,而狗在满族人心中则是忠诚的象征。
之所以不吃狗,也流传有这样一个故事,当年,满族祖先努尔哈赤在被李成梁追杀的时候骑着一匹马又带着一条黄狗逃到一处芦苇荡里。
追兵难以找到他,便一把火烧了芦苇荡,努尔哈赤被烟熏晕,他的黄狗将他救了下来,原来,当火焰即将烧到努尔哈赤的时候,狗跳到河中将水浸满身体后擦到努尔哈赤的身上及周围隔绝了大火。
最终努尔哈赤活了下来,而黄狗却累死了,这便是“义犬救罕王”的故事,从那之后,努尔哈赤铭记狗的恩,称王后便下令不得吃狗肉穿狗皮等。
而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沈阳故宫中也能发现不少狗的元素,足以看出满族视狗为圣物。
参考资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