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业已经度过了足够辉煌的二十年。随着风口逐渐退去,产业的前路越发风云变幻,难以捉摸。然而,万科集团的创始人王石却对中国房地产业的未来走向做出过两次准确的预测。
在前两次预测中,王石的想法并没有在一开始就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然而最终却都证明了他拥有敏锐的洞察力。日前,王石再次预测了中国房地产的未来走向。这次他说了什么?
逆势而上,王石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精准把握
早在近十年前,王石就对当时炙手可热的房地产市场泼了一盆冷水。在当时,房地产被认为是必然会持续升值的产业,房企有了钱要继续建房,购房者有了钱就考虑买房,即使需要背负一段时间的贷款,但只要房价还在上升,这笔生意看起来就稳赚不赔。
然而,王石对这种扩张的速度和购置房产的理念并不看好,反而呼吁企业和大众放缓步调,对可能到来的风险有所防范。
2018年,万科更是喊出了“活下去”的口号,整体策略从拿地扩张转为控制负债和规模,保有现在看来房地产企业相当重要的特质,即流动性。
在多数房企看来,当时的房地产市场仍有余量,市场份额尚未被抢占完毕,购房者的购买意愿始终强烈,城市化进程远远没有到达该缓口气的地步。
王石和万科的判断被认为是公然唱衰,不少人觉得万科此举未免有些哗众取宠,不知所谓。之后,王石还向年轻人提出建议,认为手头即使已经有了足够的资金,也不要急于购买房产,因为一旦买了房产,未来的种种发展可能都会被房产的需求限制住。
这一劝离年轻购房者的理论,不仅对当时的市场需求逆势而上,还隐隐对房价拐点可能到来透出几分笃定,引发了支持者和反对者的广泛讨论。
房地产市场的整体走势受许多因素影响,要从宏观上下断言,即使对从事房地产业多年的王石来说,恐怕也不是一件易事。但他不仅做出了预测,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预测还都被证明是准确的。
站在2024年往回看,如果不少大型房企及时听从国家给出的政策信号,停止扩张,收束规模,谋求长久发展,可能也不至于陷入资金流断裂,保交房有困难的局面中了。
如果房价拐点前最后一批购房者谨慎入局,保持观望,现在可能也不用面对房价飞降,资产贬值,房贷却还得继续还的复杂状况。
然而,事后再说这些难免多余。对于房地产业的未来发展,王石又做出了哪些新的预测?当然,没有预测是绝对准确的,只能说将多方意见及时纳入考量再做决定,是更适合现在的一种做法。
第三次预测,中国房地产何去何从?
近年的房价跌宕、房企受挫,将房地产市场的未来走势带入一种扑朔迷离的状态中。
有人信心满满,认为有人口基数和经济发展在手,政策利好之下,房价很快就会止跌回升;有人则保持悲观,认为过去二十年房子建了太多,卖了太少,房价持续下跌可能会对经济带来持续的、规模化的冲击。
对此,王石提出了三条观点。首先,整个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至少需要3到5年时间。有人口基数支撑,有经济腾飞托底,房地产业在二十年间发展成了一举一动都会对整体经济产生影响的庞然大物。
如今要想消融这种影响,将高速发展和过分扩张带来的局面调整为健康长久的发展,指望一朝一夕就能做到或者一项政策就能实现,对国家、房企和购房者来说无疑都不现实。
不仅实现起来很有难度,从冲击和影响扩散的角度来说,太猛的调整步调带来的影响也比缓步调整产生的结果更加不可预计。一个产业的上升下降,转向与否,关系着个人的生计和地方的经济,贸然扩张不可取,突然回收也会很难办。
其次,如今的房地产市场无疑会面临一轮大洗牌。面对整体市场的疲软,高负债对房企来说就意味着高风险,在这点上是不分企业规模大小的,甚至规模越大、牌子越老的房企,可能负债率就会更惊人。
潮水退去,才能看出来谁在裸泳。没有高房价持续带来的高回报的支撑,高负债率的房企即使选择转向回缩,走上的也是一条堪称艰险的道路。大浪淘沙,谁能活过漫长的调整期笑到最后,谁可能才是人们心中最终值得信任的房企。
老牌房企不敢拿地,资方不敢组新局下场,房地产业整个行业都可能在这几年集中化、精英化,用逐渐减少的数量换取更大的生存空间,重新掌控产业发展的节奏。
最后,对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应持乐观态度。许多持悲观意见的人认为,如今国内房地产业受挫和当初日本的经济泡沫不无相似之处。实际上,国内的行业环境和经济背景和其他国家存在着本质区别,不能因为某个阶段的特征就断定两者相似或者趋同。
从政策的调整和提前放出的种种信号可以看出,国内对让房地产业“软着陆”早有规划,甚至早已开始寻找替代房地产业的重要产业。从独一无二转换为多方齐头并进,这对房地产业和整体经济来说都是更加健康的发展环境。
而且,国内购房者的需求也是有波动的,只看一时一地的意见难免落于片面。大众对房价预期下降,意味着炒房客们早早退场,刚需和观望购房者们更有希望入局,凭借现有条件能得到的结果也会更好。
逐渐年轻化的购房群体对房产的需求不再以家庭为单位,而是更加追求个人空间的独立可支配权,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他们从想要“一个房间”变成了想要“一个空间”,在未来,房地产业的市场仍然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
当然,前提是如今国家大力支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大家的收入水平跟随整体经济上升再次上升,房地产业的库存面积也在长期调整后被逐渐消耗完毕。“软着陆”并非很难实现,只是需要时间、耐心和信心。
宏观与微观,个人买房的得与失
可能有人会问,房地产从业者的预测和我有什么关系?面对复杂的市场局势,我会受到什么影响?
无可否认的是,对房地产市场下行的整体判断是宏观的。从宏观上来看,房地产市场下行所需要的调整期对每个人都有影响。在新的支柱产业成长起来之前,房地产业和相关的全产业链都会遇冷,从业者收入下降,投资方更加谨慎,地方财政也无法轻易从房地产发展中获利。
然而,放在每一个购房者身上,这种影响可大可小,是根据具体情况才能有具体表现的。购房者所处的位置、经济条件和个人意愿等等因素都会对买房这一行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整体市场的下行看起来反而没有那么重要了。
毕竟,购房者中既有北上广深房价飞涨时仍不下场的购房者,也有如今整体下行时选择在大城市安家的人。
是否是刚需,资金是否充足,对房子是否有眼缘,这些因素在购房行为中更加直接和切实地影响着最终决策。如果真的需要,条件也确实合适,大多数购房者还是不会因为“市场下行”这种原因选择退却的,选择观望的人更多的是想看看,有没有更优惠的价格和更好的政策。
当然,从数据上来看,国内房地产业的库存面积消耗转化率和资方投资的想法,仍然不尽如人意,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综合考虑多方条件,而不是盲目相信一些中介对房价“即将腾飞”“现在抄底就是赚到”的鼓吹而贸然买房进行投资,也是必不可少的。
个人观点
房子是大多数人一生中可能拥有的最昂贵的一项资产。曾经,人们为了组成家庭、安家立业买房子,为了孩子方便上学买房子,为了好的居住条件和社区环境买房子。现在,他们可能为了独立的可支配空间买房子,为了保有个人婚前财产买房子,为了照顾老人方便买房子。
买房子的原因和意愿强烈与否一直随经济发展和时代变迁改变,不变的只有人的居住需求和居住条件。
可以更多地去考虑自己和家人、当下和未来的切实需求,不因乐观的估计而冒进,不因悲观的描述而慨叹,做决定前认真考虑,做决定后不患得患失,只是持续地追求个人和家庭的普通幸福。正是这种质朴的追求,才可能帮助人们在机遇和挑战层出的发展环境中屹立不倒。
结语
如果是对房地产市场的整体发展感到忧虑,担心市场在未来数十年发展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人,不如采取一种简单、质朴的思考方式,反而更有可能在与整体环境的赛跑中取得胜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