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夏天,网上突然出现了一段,让人看了非常惊叹的场景。
长江三峡大坝的江水底下,密密麻麻的全是鱼。而且几乎每条鱼的长度都达到了2米,有的甚至到了3米。
这让人们直呼惊奇,还蠢蠢欲动想要捕捞。可这一想法却立刻遭到了专家的禁止。
那么,三峡大坝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如此泛滥的鱼群,专家又为何禁止捕捞呢?
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长江新闻号、中国青年报、央视新闻】(链接附在文章末尾),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数量庞大的“巨鱼”
不久前流传的一段视频中的鱼,就是体型硕大的鲢鳙鱼,它们的个头几乎个个不下1米。
更令人振奋的是,素有"水老虎"之称的凶猛食肉鱼鳡鱼也重现江面,其中最大的个体甚至长达2米、重达100斤。
其实,长江作为我国著名内陆水系,在前几年的时候,其水域生态系统一直饱受着各种人为活动的严重破坏。
2018年对长江生物多样性的科学考察结果显示,作为长江重要指示物种的淡水豚数量已从2006年的1800头骤减至仅剩1012头,减少幅度之大令人痛心。
专家分析认为,淡水豚种群锐减的主要原因是其食物来源日益匮乏。除了物种资源的锐减外,长江鱼类品种也受到了沉重打击。
据不完全统计,曾经拥有424种鱼类品种的长江,如今许多珍稀特有物种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造成这一惨状的罪魁祸首,是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管控的过度捕捞行为。
甚至还有一些不合理的捕捞方式,严重扰乱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得鱼类无法得到有效繁衍。
为了扭转长江水域生态系统的持续恶化,2020年1月1日,备受瞩目的"长江十年禁渔"终于拉开序幕。
这项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禁渔行动,将在整个长江流域范围内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为生态系统赢得十年宝贵的休养生息时间。
虽然在一些保护较好的区域,禁渔令可适度延期至2021年1月1日实施,但整体而言,长江水域将在未来十年内彻底远离捕捞的阴影。
令人欣喜的是,仅仅经过短短数月的禁渔,长江生态已初现复苏景象。当然能够有这些成就,还是因为禁渔的效果显著。
禁渔效果显著
自2021年1月1日长江流域正式进入为期10年的禁捕期以来,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21年2月,全流域已有11.1万艘渔船主动上岸。
23.1万渔民暂停了捕捞作业,转产转业。据专家分析,大多数鱼类的生育周期约为三年,在持续禁渔三年后,它们的种群数量就会明显恢复。
目前,三峡库区的鱼群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以鲢、鳙、鳡鱼等大型鱼类为主体,个体普遍体型大、数量多。
据观察,其中部分鲢、鲷等经济鱼类个体甚至可达数十斤重,而肉食性的鳡鱼个头也多超过2米长。由此可见,在禁渔政策的保护下,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正在从禁渔初期开始加速恢复。
作为长江流域独有的大型肉食性鱼类,鳡鱼在长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调节者"角色。
它凶猛的食性可以有效防止其他鱼类过度繁衍,避免造成水域生态资源的浪费。然而,随着禁渔政策的实施,鳡鱼种群数量出现明显回升。
这一现象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不少网友惊呼,一条几十斤重的鲢鳙足够一家人吃好多天了。
也有一些网友表示担心,如果鳡鱼数量失控,它们会侵占其他珍稀鱼类赖以生存的栖息空间,从而反过来破坏长江生态系统的平衡,建议对这些鱼群进行适度捕捞。
对此,专家学者指出,在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中,本应就是各物种之间相互制衡、动态平衡的过程,大自然的生物链其实没有那么脆弱。
鳡鱼数量的暴增虽然看似骇人,但它们的数量始终遵循着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一旦食物不足,种群就会通过自相残杀等方式实现动态平衡。
三峡鱼群的泛滥,恰恰印证了长江禁渔令初见成效。鳡鱼等大型鱼类种群的恢复,为该流域生物多样性注入了新的活力。
鳡鱼数量的回暖只是长江生态环境逐步修复的表现之一,并不意味着它们会对其他物种构成致命威胁,因此不应对这一现象进行人为的过度干预。
尊重自然规律
事实上,鳡鱼本身也是长江生物多样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对于维持长江生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根本不存在所谓"存废"的问题。
专家强调,之所以会引发公众的这些担忧,归根结底还是由于长江生态系统长期遭受人为破坏而变得脆弱所导致的。
为了推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全面修复,我们更应该客观全面地认识生态系统演替的规律,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
与其对某一物种数量的波动反应过度,不如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战略高度,加大对长江生态环境的系统性保护与治理。
为受损的生态系统创造休养生息、自我修复的良好条件。只有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协调好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远的关系,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长江的生态修复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和几代人的接力跋涉。在这个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顺应生态自我修复的内在要求至关重要。
无论是鳡鱼数量暴增还是其他物种的波动,我们都无需过度忧虑和人为干预,而应相信生态系统最终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逐步达到新的平衡。
这就如同一个人在疾病痊愈后,身体机能的恢复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长远来看,长江的生态保护离不开全社会共同的关心和参与。
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树立科学理性的生态文明意识,在生产生活中自觉采取环境友好型的行为方式,用实际行动为母亲河的绿色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只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用心呵护这一江碧水,定能实现山清水秀、鱼翔浅底的美好愿景。让我们携手同心,共同开创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篇章。
结语
短期来看,禁渔可能会对渔民的生计带来一些影响,但从根本上说,这是恢复长江生物完整性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只有坚持科学调控、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推动长江全流域生态系统的持续向好。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从现在做起,培养科学理性的生态保护意识,自觉远离非法捕捞,以实际行动为母亲河的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让我们携手同心,共同呵护好这一江碧水,重现山清水秀、万物和谐的美好画卷。惟有如此,才能让长江这条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永葆勃勃生机,造福子孙后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