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沪融杭”。
20世纪80年代初,德清的一家电子器材厂,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联姻”,成立了全国首家科研生产联合体。享誉全国的“产学研”模式就此诞生。那个年代,很多上海的工程师趁着周末一天,往德清这边赶个来回,给乡镇企业作指导,人才流动从此开端。
当年工程师们需要花一天时间往返沪德的路程,如今只需45分钟。这条串联上海、苏州、湖州三地的沪苏湖铁路,不仅是一条交通线路,更是一条经济发展的动脉,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也拉近了人心。
回望来时路,德清在2003年正式提出“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战略,自此拉开了融入长三角的大幕。20多年来,德清不仅成为长三角县域版块中引人关注、强势崛起的“黑马”,且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接沪融杭”发展之路。
今年6月25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第六届科技成果拍卖会在德清落槌,成交额首次突破120亿元,德清是上海域外唯一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拍卖基地。目前,该县有600多家科技型企业与国内外200多家高校院所开展科技合作,近三年引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并实施产业化300余项。
如何拉进德清与长三角“领头羊”的合作距离?依托产业优势,德清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坚持不断提升区域内核力,发展自身“被需要”的优势与未来产业,为长三角城市的技术、产业提供应用市场和发展空间,从而实现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中“出圈”。
在数字信息领域,德清在12年前就瞄准了地理信息产业,如今已有四百余家企业落户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形成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服务等完整产业链。德清还与杭州数据交易所合作发布全国首个车联网先导区特色专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浙江德清)专区”,上线了首批基于车联网产业研发的数据产品。
如今,德清继续打开思路,聚焦“地信+智能网联汽车”“地信+低空经济”“地信+人工智能”等,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地理信息+”的产业效能持续迸发。
在今年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德清阿尔法创新研究院作为成员之一参与首批长三角跨区域创新联合体,以科大讯飞牵头,联合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浙江大学高等研究院等“三省一市”的力量,为长三角人工智能发展赋能。
数据显示,目前,德清县30%规上工业企业、25%的税收、25%的高新技术企业、32%的高端人才,以及60%的创新载体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来自沪杭地区,演绎着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今年以来,德清持续推动政务服务“长三角一体通办”持续迭代,发挥上海松江飞地功能,共享上海人才政策,赴长三角高校开展“人才+”活动31场,吸引长三角11所高校大学生来德暑期实践,累计招引大学生及各类人才8000余人,其中青年大学生超2000人。
每到周末和假期,德清县雷甸镇(高新区临杭产业新区)的莫干山机场,来自上海、杭州等长三角主要城市的青少年研学团络绎不绝,今年机场科普研学的数量已达1.2万人次。93年的上海小伙曹俊贤是低空飞行“发烧友”,已经考取了运动类飞机驾驶员执照,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到德清的基地进行巩固训练。
是什么“秘密武器”让都市人群纷纷往德清赶?据了解,德清已基本形成了以通航制造、通航运营为牵引的低空经济产业链,目前正在打造长三角低空经济生产制造基地,重点在谈整机制造、航空配套、航空运营等项目23个,总投资30.3亿元。长三角首家飞机6S店也签约落户于此。
一座江南小城,如何才能更高质量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通过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各取所需,才能让科技、产业、人才等竞争力更加持久。今年以来,德清以国家高新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省级经开区“三大高能级平台”,形成“东中西”组团式发展格局,驱动县域高质量发展。
德清县康乾街道毗邻高铁德清站,辖区内有浙工大莫干山校区、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浙大儿院莫干山院区等高端资源要素,德清由此布局了总面积为10平方公里的“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聚焦“人工智能+”产业链,围绕数字文娱、生命健康、智能装备三大主导产业,一个个科创项目加速落地,一处处科创园区、一幢幢科创高楼拔节生长,“科创森林”枝繁叶茂。
与此同时,德清抢抓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中心这一战略机遇,推动省部共建莫干山地信实验室正式注册运行,莫干山地磁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实体化运行,联合莫干山地信实验室在浙工大莫干山校区成立地理信息学院……不断导流创新资源要素,推动平台能级不断跃升。
26日,“接沪奔跑 多链融合”德清县招商引才推介会活动即将在上海举行。德清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借助沪苏湖高铁开通这一重大机遇,紧紧依托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国际大都市的资源禀赋,通过金融资本对接主导产业、科技创新牵引产业升级,合理布局德清现代产业和未来新兴产业,充分展示德清产业优势、投资实力,吸引更多优质资源资本落户德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