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好,李焕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让无数人落泪:“我的女儿,健康快乐就好。”
这是天底下所有为人父母的夙愿,尤其是革命年代打拼一生、见惯风雨的老人们,但求子女远离是非,好好生活,便是他们内心底最衷心的期盼。毛主席也是如此。
作为自己唯一存活下来的儿子,毛岸青曾被寄寓无限关爱。一封封家书,字里行间洋溢着一名普通的父亲对儿子真挚的关怀。
但当毛主席逝世时,毛岸青的身影却并未出现在葬礼上给毛主席送葬。
毛岸青
流落数年的经历
每当看到毛岸青,毛泽东的心中都会油然想起另外三个人:被敌人残忍杀害的杨开慧,在朝鲜战场上壮烈牺牲的毛岸英,以及三岁时便下落不明的毛岸龙。
毛岸英
毛岸青兄弟三人流落上海街头的五年,是毛泽东心中永远的痛。
10月的秋风中,难耐对儿子们思念之情的杨开慧偷偷摸进了母亲和儿子所暂时居住的长沙板仓,但未及母子重逢,敌人的魔爪便悄悄伸了过来,国民党湖南省长的何键派人抓捕并囚禁了杨开慧。
在百般折磨无果后,一声巨响,识子岭上一个年仅29岁的巾帼英雄永远闭上了双眼。“我失骄杨君失柳”,晚年的毛泽东曾如此动情表露。这一年,毛岸青八岁,最年长的毛岸英才九岁,而毛岸龙才四岁。
三个毛头小子尚处懵懂,甚至还未明白死亡的意义,一边固执地追问着母亲到底去了哪里,一边踏上了前往上海的行程。在组织的安排下,兄弟三人在上海落了脚,可没安顿几天,枪炮声如鬼魅,如影随形。
1931年春,随着顾顺章的叛变,武汉、上海等多处地下党组织遭到惨烈破坏,周恩来是最早接到钱壮飞密信的那一批人,连夜出走上海,不敢回头。但其他人却并没有那么稳定的情报来源,一下子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想来,这也许便是那个时代最普遍的人生境遇:一年不到的时间里,他跟着哥哥、带着弟弟从包围重重的长沙出发,东躲西藏,迷失在人声鼎沸、日夜喧哗的上海。
急促的枪声时刻提醒着他们:他们是被追杀的人,没有资格享受。回想起这段日子,毛岸青仍然有些惊魂未定。
“除了给人家做儿子,几乎什么都见过了,什么也都经历过了”。
寥寥数语,写尽辛酸。难以想象,三个父母无依的孩子在这五年里究竟是怎么活下来的。
他们也许会为了一个馒头乞怜半日,也许会为了找一处避雨的地方踏遍溅满污泥的小巷。生病时,只能由兄弟之间笨拙地互相照料。即便偶有欢愉之时,也只能相视惨然一笑。
上海的街头巷尾永远都是那么喧闹,灯红酒绿的繁华与衣不蔽体的挣扎有时仅间隔一壁。
看透世情冷暖的毛岸青就在这流浪的五年里落下了病根,而最小的弟弟毛岸龙也在一次逃亡中不幸走失。
五年后,当毛主席再次见到遍体鳞伤的兄弟俩,他当即作出了一个所有父母都会作出的决定:将他们送去遥远然而安全的苏联,名义上虽是学习,但实际上正是为了保护兄弟二人。
看着战乱频仍的故土在车窗后不断远去,毛岸青的心中必定五味杂陈。
成家立业
1946年,毛岸英穿着一身军装回到祖国。毛泽东抱病前来机场迎接,据当时的老同志回忆:毛主席的心情和身体状况一下子好了很多。
这位即将在未来被无数人歌颂、纪念的英雄,此时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儿子。他诚恳地接受着父亲的教导,先是跟着这位先锋模范学习,又是跟着那位老师学习,接着参观调研各个基层组织,不断成长为一名令人骄傲的男子汉。
在对待子女的成长问题上,毛泽东也同所有父亲那样,带着一分骄傲的劲头,又带着三分不舍的怜爱。毛岸英如此,毛岸青更是如此。
随着朝鲜战争拉开序幕的,是毛泽东父子三人间痛苦的分别。在那一系列举国皆知的事件发生后,毛岸青逐渐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可以想见,毛泽东的心情也是极为复杂的。
思虑再三,他决定好好保护毛岸青,他再也不能承受第二次失去子女的打击。但他同时也知道,身为自己的儿子,人生注定不能平淡。
于是他同毛岸青这么讲:往后你可以以一名俄文翻译的身份同女孩子交往、恋爱,暂且不要说是我的儿子。简单的几句话里,蕴藏着多少欲言又止的担忧。
听闻哥哥去世,毛岸青再次受到了严重的精神打击,重度压力之下,他选择第二次前往苏联休养。也正是这趟休养之旅,他与后来的妻子邵华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最终在大连结为连理。
听闻这一消息,毛泽东心中一块大石头倏然落地。他知道,邵华是个好女孩,一定能够和岸青互相扶持到老。
一个父亲的良多苦心
在后来的历史中,多疑的人常会猜忌毛泽东同毛岸青之间的父子关系,认为二人关系很不好。
这当然是善捕风捉影者的一面之词,要说父子二人的关系到底好不好,那厚厚的一叠家书便是对谣言最有力的打击,在每封信的开头,都是一句简短却情意深长的“岸青我儿”。
身肩国之大任的特殊身份,让毛泽东始终感到对儿女们深深的亏欠,只能纸笔书信遥寄相思,现实中却是不敢自作主张。
谢静宜曾经提到过这样一段故事:当时毛岸青在外休养身体,身为机要秘书的她提醒毛主席说,为什么不去看看毛岸青呢,毕竟是您自己的孩子。
他想了想,叹了口气,说道:“自己的孩子,怎么会不想去看看呢,每次看到岸青的身体状况就十分心痛,然而没有办法。”
毛主席听闻,立马把儿子喊到跟前来训斥,教育儿子要踏踏实实做人。
对于杨开慧母子,他是充满愧疚的,这种痛苦无法排遣,甚至触目即惊心。然而,这并非他试图冷淡毛岸青的证据,而更有力地说明了毛岸青在毛主席心中的独特地位。
在大多数时候,他也像一个普通父亲一样,会对儿子各种行为举动进行教导,在人生观、恋爱观上严加管教。毛岸青刚回国的那几年里,作为刚从苏联回来的弄潮儿,他在机关每周末举办的舞会上时常大放异彩,非常受人欢迎。久而久之,流言蜚语便趁机飞散。
毛主席听闻,立马把儿子喊到跟前来训斥,教育儿子要踏踏实实做人。
他始终关心着儿子的成长,却从不用自己的地位为儿子谋取职位,甚至听说毛岸青被安排到政务院后,他十分不满,觉得应该先把他放到农村、工厂去锻炼。原因无他,只是希望儿子毛岸青能“多学习一点自然科学的知识,目前少谈一些政治”为好。
身居政治之中的父亲当然深知政治的危险、复杂,不仅如此,他更担心别有用心的人恭维奉承自己尚年轻的儿子,使他沾染上沽名钓誉的坏风习。
这句“少谈政治”,毛岸青也时刻铭记在心。
1976年,举国大丧。
他知道自己的身份特殊,别人的话往往都会含有极强的目的性,而自己从小接触政治不多,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每每激愤难抑时,他的耳边总是想起父亲的那句告诫:“少谈些政治”。
“保持一颗清醒的脑袋,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这句朴实无华的谆谆教诲里,包含着毛主席对儿子无限的期许。
时隔大半个世纪回头望去,毛岸青未出现在葬礼上的原因便清晰了然:与其说这是毛主席父子不和的证据,不如说,是一个真正孝顺的儿子用行动遵行着一个大爱深沉的父亲所衷心期盼一切。平平安安地度过普通人的一生,便是毛岸青给父亲最好的交代。
我们不难想象毛泽东在弥留之际想到毛岸青时的心情,当他会想起对儿子的亏欠,在儿子遭到重病缠身时不能陪伴身旁,在他精神崩溃时无法给予应有的鼓励和支持时,任何一名父亲都很难掩抑自责的心情。
但这并不代表他将否认或回避一切,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何时何地,他始终以最温情慈爱的双眼默默注视着毛岸青成长的背影,始终以他所能想象到的最稳妥的手段来保护好自己这唯一一个儿子。
回顾76年,正值风云变幻,毛岸青身为毛主席之子,能够身居漩涡外沿,安心静气地做一做翻译工作,在这背后无疑蕴藏着一个父亲莫大的苦心。对于旁人而言,如果说毛岸青没出现在毛泽东的葬礼上是一个遗憾,但对于毛主席本人而言,这也许是一个好消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