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不是一个旅游城市,这话放在2023年以前,没有人怀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阳国际赛艇中心

这座东北城市最常见的标签是“工业重镇”“大国重器”,背后是几十年共和国长子的荣光、曾经的辉煌、转型期的落寞,以及东北全面振兴“辽沈战役”中的扛旗者。而现在,当沈阳故宫、老北市人头攒动,各大洗浴中心存满外地游客的行李箱,全城开始打造“听劝”“宠客(qiě)”服务品牌,全国真的有“1亿人在沈阳”,所有人都意识到,这座城市变了。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沈阳市接待国内游客同比增长38.2%,国内游客花费同比增长46.0%;预计全年累计接待游客近2亿人次。

文旅流量冲高,文旅实力增强,让沈阳看到了更大的机会:不仅为城市带来了更多的人才、资金和关注度、认可度,也成为沈阳打造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一个撬动点。

“沈阳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焦当好辽宁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排头兵’的目标任务。”沈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志寰表示,沈阳要充分挖掘利用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民族文化资源,强势赋能文体旅融合发展,以组建沈阳市文体旅产业发展集团为突破,以扩大文体旅消费增量为核心,以创新文体旅融合“八要素”(策划、场景、项目、活动、产品、主体、服务、宣传)为抓手,把握文旅经济风口,不断提升文体旅融合发展深度,推动沈阳文旅市场“网红”又“长红”。

网红城市的密码

有人说2023年是沈阳晋升为“旅游目的地城市”元年。但在当地官员看来,对任何一个城市文旅来说,2023年都可以说是元年。沈阳抓住了疫情防控转段后旅游需求大增的机会,并基于这一预判,提前做了大量的准备。

早在2023年初,沈阳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专门听取沈阳市文旅局工作汇报,明确旅游业收入和旅游人次三年倍增的目标。年中,《沈阳市旅游业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3-2025)》发布。

三年倍增,即2025年沈阳旅游收入要达到1700亿~1800亿元,这意味着每年都得有28%左右的增幅。这让沈阳的文旅班子都倍感压力,因为对于一个非旅游城市而言,这一目标太大了,难实现。

大家“心里没底”是有道理的。疫情前的2019年,是沈阳旅游业数据此前最好的年份。当年,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分别达到875亿元和9000多万人次。从全国各城市旅游收入来看,连前70名都排不进。

公开数据显示,按旅游收入,北京排名第一,处于6000亿级;5000亿级有上海、重庆;成都、广州、杭州等城市在4000亿级;武汉、西安等在3000亿级。全国旅游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有49个。

但要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倍增,首先得能够吸引游客。沈阳不是旅游城市,旅游的基础设施相对较弱,场景也不丰富,怎么解决?

“文化是文体旅融合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沈阳文旅市场能够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关键因素。‘无文化、不旅游’,要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刘志寰表示,按照这一思路,沈阳市深入挖掘城市文化资源,全面赋能文旅空间拓展、文旅场景打造和文旅业态发展。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老工业基地城市,沈阳城市文化底蕴深厚、资源禀赋突出,当地有7200年人类文化史、2300年建城史、近400年都城史。基于此,沈阳深挖历史文脉,筹划“四个文化”活动,彰显了沈阳文化魅力。

今年以来,沈阳打造“2024爱沈阳”文体旅品牌,持续开展“春天花正开、夏日享清凉、秋韵情意浓、冬日雪暖阳”的四季文旅场景IP:每个季节主题下设5~6个板块,每个板块设置几十项活动,实现“天天有场景、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四季都精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沈阳分会场

同时,沈阳还精心组织央视春晚沈阳分会场、首届中国(沈阳)喜剧电影周、央视秋晚三大“国字号”活动,推出“跟着赛事游沈阳”等特色活动,打造首届沈阳雪花国际啤酒节、中医药文化夜市、浑河外滩、东北亚云端草原等一批文旅新场景,举办旗袍文化周、玫瑰音乐节等品牌文化活动等2万余场次,城市宣传火爆出圈。此外,沈阳还全力打造文艺精品,杂技剧《先声》、广播剧《问天》等获评中央宣传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优秀作品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央视中秋晚会

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由于资金并不充裕,小而美的微创新成为沈阳的一把钥匙。近年来,老北市改造、方城改造,825条背街小巷,3070个口袋公园建设,所有城市更新的内容都加上文旅元素。通过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场景越来越丰富。于是,一个原来玩两天就挺费劲的沈阳,变成了现在可以一口气玩七天不重样的沈阳。

但这还不足够。如果单纯只考虑供给端,思考沈阳文旅要给游客什么,这事儿也不成。于是,深入需求端,沈阳打造出“听劝”的服务品牌,即主动听,立即改,用心办。

沈阳文旅“听劝”的案例很多,比如在小河沿早市设立行李寄存处、西塔商业街业主们春节不打烊、沈阳故宫免费发放姜糖水和暖贴“温暖套装”、辽宁省博物馆增加休息座椅、沈阳站地铁站名改回沈阳站站等。这些案例又进一步在网络发酵,成为沈阳新的流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阳故宫

为了提升游客体验,沈阳在2024年初开通了12345-9“迎客(qiě)”专线。线上确保游客诉求在30分钟内得到分派,1小时内与诉求人对接,24小时办结。重要节日期间,专线开设线下直通车志愿服务活动,在沈阳故宫博物院等15个主要景点,提供诉求受理、业务咨询以及道路指引等服务。截至目前,专线线上受理游客诉求2976件;线下直通车累计服务游客37311人次。

沈阳市营商局营商(市民)热线管理处处长张展表示,之所以要求24小时办结,原因是游客并不久居沈阳,必须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而在这背后,核心关键是沈阳建立了省市区三级快速联动和横向部门协同的联动机制,才能确保游客诉求能够快速有效解决。

听劝,也从政府部门拓展至文旅从业者。被称为“沈阳洗浴中心天花板”的清河半岛温泉度假酒店,各部门经理每天会收集现场及线上平台游客的建议,并及时改进。酒店总经理张维志说,他们特意为冬季穿高靴的女性游客增加了专属高靴鞋柜;为增加南方游客的安全感和隐私性,将酒店部分浴区站淋间安装浴帘;把原有风筒陆续更换成国际品牌戴森风筒;为了不伤南方游客皮肤,搓澡区专门增加了中纹和细纹搓澡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阳清河半岛

在沈阳城市学院城市品牌研究院院长、“院长请回答”全媒体矩阵博主李刚看来,沈阳主打“听劝”,用游客的标准重新定义了旅游,是对中国文旅形态的重塑。

从流量到经济增量

当文旅的一池春水被吹皱,首先泛起涟漪的是城市口碑。

12月20日,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主办的“2024最具幸福感城市论坛”上,发布了2024最具幸福感城市,沈阳连续三年蝉联最具幸福感城市(省会及计划单列市)殊荣。

此外,全国游客满意度十佳城市、全国十大夜游热门城市、2024年全国冰雪旅游十佳城市、外国游客热衷的国内目的地城市前十名、中国城市文旅竞争力排名第十......各项美誉纷至沓来。今年国庆期间,根据携程及美团数据,沈阳成为增速最快的十大目的地之一,沈阳旅游接待人次和消费规模位居东北第1、全国第18。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确定的明年9大重点任务之首,就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其中也包括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

随着文旅的走红,沈阳的消费首先被带动。老边饺子、老四季鸡架、700CC天然苏打水鲜果茶、不老林糖、德氏冷饮等本土品牌,在社交平台上开始变得广为人知。

沈阳市商务局消费处副处长梁栋表示,沈阳围绕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目标,“约沈阳悦消费”“越夜越沈阳”等消费IP持续叫响,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不断涌现。“今年促消费活动超过1000场。”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沈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246.1亿元,增长4.0%,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1520.1亿元,增长3.9%。

“沈阳还要进一步创新消费品景,引导消费理念,从供给端补短板。比如,沈阳文旅产业目前缺少缺演艺场景,在文旅数字化、智能化、AI技术方面的场景也有短板;创意文化产业也存在短板。”沈阳市副市长、市文旅局局长刘克斌说,“但沈阳是有基础的,鲁美、沈阳建筑大学等艺术院校为其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李刚也表示,现在沈阳要做的,是从“流量”到“留量”,通过文体旅标准、服务的提升,倒逼一二产的标准提升,把产业链做深、做长、做透。

当前,沈阳正充分利用文旅这张牌,抓住热度、美誉度,让文旅赋能产业,把产业拉动、融合起来,为城市注入活力,也带来巨大经济增量。

沈阳稻梦空间坐落于沈阳市沈北新区兴光村,以广袤的稻田为画卷,每年吸引着几十万游客,这里也是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的拍摄地。“沈阳出圈后,南方游客占比从5%上升到了30%。”稻梦空间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爱军说。12月6日,沈阳稻梦空间获批辽宁省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名单。赵爱军的构想是,以文旅带动农业,讲好一粒米的故事。“这就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核心理念。”

不仅消费增长,投资也正在涌入。

引入资本也是沈阳文旅和消费场景打造的重头戏。2023年4月13日,沈阳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沈阳旅游集团与深圳市金展国际珠宝广场有限公司合作签约。沈阳旅游集团与东北亚滑雪场成立合资公司,进行企业市场化运营。

2023年11月26日,东北亚国际滑雪场一期改造项目亮相。在沈阳第一峰的山脊上,总长度8390米的14条雪道,刷新了沈阳雪场的新高度。22万平方米的雪场面积,同比增加了58%;单日接待人次提升到8000人,同比增加了2.2倍。滑雪场也荣获了三项世界纪录认证:世界最大的市郊滑雪场、世界森林覆盖率最高的滑雪场、世界上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滑雪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北亚国际滑雪场

沈阳东北亚景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韩娜说,滑雪场迄今已投资2个多亿。

不仅如此,东北亚国际滑雪场还创新打造了东北亚云端草原,实现了“冬天滑雪,夏天滑草”,今年夏天营业期间共接待游客16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超过2000万元。“我们从原来的一季养三季、一季游,变成了四季游。”韩娜说。

沈阳旅游集团市场运营部部长赵婉彤表示,目前还有关东影视城等文旅项目也在推进国资体制机制改革。

截至目前,沈阳共谋划文体旅融合项目446个,总投资2589.6亿元。今年开复工项目155个,总投资576.4亿元。沈阳方城创建国家5A级景区取得进展,今年聚焦“四边五区、多点、四十八条胡同”,启动了27个提升改造工程、200个子项目,实施了方城历史上最大规模综合改造。“老北市的‘凤舞九天’也是去年新打造的,火到现在。”沈阳市文旅局对外交流合作处二级调研员高红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阳老北市

不仅是文体旅项目,梁栋表示,沈阳通过开拓应用场景招商,深化“会展+”招商,推动“消费+”招商,借用国际资源招商,今年前10个月,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711个;预计投资总额6782.5亿元;全市新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009个,预计投资总额3629.1亿元。

更多博士来了

山海关不住,孔雀向北飞。

5月30日,2024“博士沈阳行”拉开帷幕,这是沈阳市连续第二年举办“博士沈阳行”活动,吸引了来自192个城市、517所国内外高校、253个专业领域的6860名博士报名参加,报名博士数量是去年的5倍多。

“目前已有1478人签约沈阳。”沈阳市人社局人力资源开发与市场处副处长孙宁说。这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博士行”活动中,参加人数最多、签约人数最多、效果最突出的一次活动。

沈阳吸引力为什么这么大?这是孙宁与前来参加“博士沈阳行”的博士生们交流时提出的疑问。让他发出这个感慨的原因是,年初他们原本计划有2000人参加活动就不错了,结果直接翻了几倍。“当时工作压力非常大。”

博士生们的回答是,沈阳文旅火爆,他们想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然后,他们发现沈阳的性价比非常高。一位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今年元旦期间来沈阳旅游,对这座城市一见如故。期待留在沈阳开启人生新阶段。

5个月后的2024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上,东北“三省一区”4800多家企事业单位接待了4.8万人求职者,收到线上线下求职简历11.7万份。与此同时,东北亚(沈阳)人才港正式开港,未来将承担起东北地区高质量人才交流中心和人力资源集散地的重要功能。

不仅是引才,文旅也在助力留才。这两年,考到沈阳的大学新生在收到入学通知书时,都能收到沈阳文旅局的一封信,以及为大学新生和其父母准备的三套沈阳市6个重点景区门票。

沈阳拥有45所普通高校。根据《沈阳统计年鉴2024》,2023年沈阳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近45万人,招生数为13.4万,毕业生数14万人。

近年来,来沈留沈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在持续增加:2021年来沈留沈毕业生12.5万人;2022年15.2万人;2023年16.06万人。

随着2023年中国第九个、东北第一个都市圈——沈阳都市圈的设立,常住人口十多年处于持续稳定增长的沈阳,必将成为人口超过千万的城市。

“国际沈”再升级

近年来沈阳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更加重要。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也为文体旅的发展,以及文体旅赋能百业提供了强大支持和动力。

在产业转型方面,沈阳立足雄厚的工业基础,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一条条新老赛道上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沈阳市工信局制造强市建设推进处处长王文强介绍称,今年前三季度,沈阳10个重点产业集群规模达到8527.5亿元。高端装备、航空航天、节能环保、集成电路、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6个集群实现13%、14%、14.8%、45.3%、54.7%、11.5%的快速增长。

前三季度,沈阳地区生产总值6074.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1%,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这也是自2022年第二季度以来,沈阳GDP增速连续10个季度超过全国、全省。

在城市转型方面,“沈水之阳,我心向往”“国际沈”等城市IP也全面叫响。今年10月,“国际沈”再度升级。《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正式获国务院批复,沈阳的城市性质被确定为:辽宁省省会、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10月2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沈阳市委常委、副市长刘旭辉称,“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是沈阳历版总体规划中,首次获批具有国际化定位的城市性质,是国家赋予沈阳的新使命,具有重大意义。

前几轮规划编制中,沈阳的城市性质经过数次演变:以机械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1956年版);辽宁省省会、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1979年版);辽宁省省会、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1996年版);辽宁省省会、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1年版)。

沈阳是我国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节点和面向东北亚方向的战略前沿,也因此,打造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沈阳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得知“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这一全新定位时,正在外出差的刘克斌立刻打电话给文旅局办公室,要求抓紧研究各个街区、景区场景的标识系统,增加日语、俄语、韩语等多语言标识。“看一个城市的国际化,能够快速起到显性效应的一是标识系统,二是国际友人的便利化设施建设,三是服务窗口人员的双语言系统。”

在接下来的城市国际化运营管理方面,除了吸引外籍游客来,沈阳还需要面向世界、面向东北亚,打开更多通道、航道。

目前,沈阳国际客货运航线累计22条,航空进出口货物达2.75万吨;中欧班列(沈阳)累计开行2940列,稳居东北第一、全国前列,海铁联运集装箱年到发量突破4.5万标箱,陆路启运港退税政策落地实施;跨境电商年业务量突破900万单。今年以来,沈阳免签入境外国人及免签入境游客同比分别增长611%、700%。

於铄盛京,维沈之阳。

200多年前,乾隆曾作《盛京赋》。清代诗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也曾写过一组沈阳城里城外的诗文。“沈阳城外草如茵,天苍苍,野茫茫”“沈阳城中楼阁起,绿树红花映夕阳”“沈阳城里春光好,花开满城红似火”。

荏苒变迁,沈阳有了新的目标愿景:到2050年,成为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北方城市典范,先进制造业水平、枢纽辐射能力、科技创新实力、文化影响力居于东北亚地区城市前列。

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