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年代出生的人,应该对日本上个世纪90年代的“楼市崩塌”记忆犹新:在1991年的3个月时间里,房价急跌65%。从此以后,日本的经济社会千疮百孔,积重难返,进入了被学界称为“失去的20年”。实际上,即便在日本楼市泡沫破裂的前一天,仍旧有不少人在买房,开发商和投资者都在向房地产这个行业“砸钱”。
在当时,日本已经属于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美国为打压日本,逼迫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日本的外贸受阻,实体经济发展也受到较大影响,很多老百姓认为,与其投资其他行业赚不到钱,还不如买房,有钱人把大量的资金用来买地、买房,楼市泡沫瞬间聚集。特别是在一些核心城市,那个时候没有人认为房产不安全,房子“永远涨”的信念已经深深印在他们的脑海里。
以东京为例,一套普通的房子都要折合400多万人民币,有研究人士算过一笔账,仅东京一座城市的房产变现后,就足可以把整个美国买下来。在房地产泡沫经济的带动下,东京也是当时世界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在房产财富效应下,豪车、名包遍地,当然,对有钱人来说,这些不过就是一个数字,但对此时的普通老百姓而言,买房还是非常吃力的,更糟糕的是,在楼市泡沫下,其他物价也被快速拉高,他们根本就没享受到这场财富盛宴。
所谓,物极必反,欲让其毁灭,必先让其疯狂。日本房价的快速上涨,让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社会上不断有反对的声音,同时,金融机构的过度放贷,加剧了坏账风险,为抑制这种过热的泡沫经济,新任日本央行行长三重野康展开了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开始对金融机构进行指导管控,要求房地产增长率不得超过总融资增长率。在上任后的短短8个月时间,进行了3次加息,同时要求对房地产、建筑、非银行金融业进行管制,楼市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被压垮了。
有人指责三重野康当时用力过了些,否则楼市泡沫就不会破裂。但更多的专家认为,在当时疯狂投机的楼市中,不少人已经失去理智,泡沫被戳破不过是早晚而已。
日本楼市崩塌以后,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损害是极其惨痛的。一夜之间,大量的千万富豪成为了“负豪”,贷款投资买房的人被套住,房产公司、银行纷纷倒闭,破产数量超三千家,有人选择了自杀,也有人选择了流量,因负债而弄得妻离子散的情况非常普遍,据统计,仅在1991年这一年,离婚率都超过了正常值的3倍,这其中不乏一些在几个月前还是身家千万的中产家庭。
泡沫破裂以后不久,社会上还有一拨人还期待着有人来接盘,甚至预言房产市场已经见底,比如以日本银行理事福井俊彦为代表,他说,世界要求我们经济转向内需型,现在看来做得很好,我们现在做到了,而且很强壮。实际上,在这次崩溃中,日本大量银行元气大伤,他们反而减少了对实体经济的投资,导致老百姓就业岗位缺少、工资也低,也接不了这个盘,从此进入了长达20年的萧条,不少人只能身负数千亿日元债务艰难的度过余生。
日本这次楼市崩塌,对日本社会的影响还体现在观念上。不敢消费、不敢生育,他们也不再着急买房,即便有买房打算,很多都选在40岁,甚至50岁以后,大多人并不希望在婚前买房,而是由夫妻双方商量着买多大的房子(一般也不会太面积)、选择夫妻双方父母家庭距离相对适中的位置,这与我们现在的婚前买房观念大不一样。在很长一段没有自己房子的时间里,他们大多选择租房,也没有因是租房而没有家的概念,在完善的租赁制度下,不少人甚至选择终身租房。
在专家看来,日本房价过山车式的经历,总结起来就是一个怪圈:房价上涨-有钱人投资买入-房价暴涨-其他普通人跟风买入-继续上涨-全员买入炒房。实际上,当人处于那样环境中,是比较容易迷失自我的,始终会有一种心理暗示:对刚需而言,如果自己不尽力买房,以后更买起了,对中产家庭来说,如果不投资房产,财富差距就可能越来越大,甚至掉队。
目前,国内也有一些专家为当前的楼市捏把汗,这些年我们的房地产市场中也不乏有炒房客的身影,不仅是有钱人大量投资房产,几十套房、上百套的房叔、房婶、房姐诸见报端,而且一些企业也不把有限的资金用来做研发、改造升级主业,持有了大量的商品房,甚至不少家庭也形成了一种“负债买房保值增值”理念。目前,为了控制楼市进一步泡沫化,国家也出手加强了楼市调控,比如提高房贷利率,前不久还发布了针对房企的“3根红线”,有专家认为,这些情况与日本当年楼市“征兆”有诸多类似,并告诫说, 日本“楼市崩塌”前夜,“这些现象”正在我国上演,应早了解,以防范于未然。
总结一下:无论何时,房子本来属性就是居住,一旦过度金融化,那肯定就有潜在风险,就目前而言,国家控制楼市就是要确保市场稳定。当然,对于市场这种东西,你我都预见不了,也预测不准。就当下来说,买房对任何家庭来说都不是一件小事,要周全考虑,量入为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