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领袖毛主席是我们最为可亲可敬的人,而大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熟悉的毛主席形象,有的人是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毛主席像,有的人是延安时期头戴八角帽五角星的毛主席像,有的人也许是影视剧上年轻时期意气风发的毛润之形象。
无论哪一种形象,都是毛主席在人民心中的形象,而在这位中国最重要的伟人形象变化的过程中,竟然隐藏着中国革命的历史变迁,也隐藏着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无限热情。
也许很多人都没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毛主席下巴上那颗最为标志性的痣,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根据历史资料我们发现这颗痣出现在遵义会议前后,那么这个痣的出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作为毛主席的特型演员,无论是唐国强、古月还是众多年轻演员,都要画一颗“主席痣”才行,而唯有一部剧很特别,那就是湖南台推出的《恰同学少年》,青年毛主席脸上是干干净净没有任何痣的痕迹。
很多人都觉得,这可能是电视剧文学化处理的过程,不过根据能查到的毛主席1919年在长沙的照片显示,他的脸上确实没有任何“痣”的痕迹,所以电视剧的形象是完全正确的。
更有趣的是在电影《建党大业》杀青之前,毛新宇在剧组探班之际,与剧组的负责人讨论过这一问题,导演们都觉的在上海时期的毛主席脸上有痣,但是毛新宇却说,主席脸上出现痣是1935年的事情。
1935年,毛主席时年42岁,而这一年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召开了遵义会议,这一会议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都有开天辟地的历史地位,毛主席也正是在这之后成为红军的实际领导人的,难道这其中有什么冥冥中的联系?
难道真的如坊间所传的,这是一颗改变命运的“痣”吗?
其实翻看毛主席早年在长沙、北京、上海和广州的照片,我们都看不到他这个“痣”的踪影,而我们要知道的是,毛主席此时期无论是求学、办报还是参与新文化乃至建党,都只是一个小角色,这确实对应了无“痣”的传言。
但是毛主席从来没有自我放弃过,反倒是勤加勉励,“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也正是这种精神,指引者他不断向前。
万水千山只等闲
让我们回到1934年,此时的毛主席已经41岁了,是瑞金苏维埃政府时期,他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政治局委员,并担任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如果我们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毛主席绝对算是人中龙凤了。
但是我们更知道的是,此时的红军面领着国民党的包围堵截,一个人当不当主席有什么重要呢?重要的是如何战胜敌人,所以毛主席这个时候从来也不会在意这些职位高低,而瑞金时期留下的毛主席照片脸上也没有“痣”,但是他的面相镇定从容,最重要的是,眼神中充满着智慧。
不过毛主席本人此时此刻,估计不会想什么自己的面相如何,因为那个时候的红军眼见就要被国民党的百万大军围剿“殆尽”,红军并不强大反倒是很脆弱,这是生死攸关的革命工作,不是我们想的请客吃饭那么简单。
而如果指挥者没有过人的军事天才,又怎么能领导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可事实就是,没有才能的人此时掌握着红军的方向,并将红军带入了万丈深渊,他们就是博古和李德。
在长征之前的第五次反“围剿”中,博古和李德作为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深受共产国际的指导思想影响,在军事战略上推行教条主义,导致红军陷入被动。
与此同时博古的决策方式又专断独行,对其他领导人的意见置之不理,诸如之前毛主席提出过灵活机动的战术,被博古和李德屡次被否决,红军损失惨重,屡屡陷入险境。
到1935年1月,红军勉强打进了遵义县城,在城内休整期间,博古李德二人的领导方式引发党内严重不满,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埋下了伏笔。
在党和红军面临严重危机时,一批老同志挺身而出,提议建立以毛主席为领导核心的军事三人团,这一决定最终挽救了党和红军。
四渡赤水与“主席痣”的科学猜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