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移动支付前进的一小步,移动医疗跨越的一大步

移动医疗是近几年风生水起的互联网+医疗的新事业,它具有的低成本、广泛链接、实时互动和数据打通等特点让人心动,饱受“看病难、看病贵”的人们高度期待互联网会像颠覆零售、出版或打车一样颠覆医疗。然而移动医疗并非如预期地那样顺风顺水,移动医疗雷声大雨点小,真实用户少、使用黏性差、医学价值低的问题很严重,其应用也主要是医疗外围的挂号和网络问诊,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医院争相使用,造福患者、减少医疗支出的情景。

移动医疗叫好不叫座的原因很多,一大原因是作为医疗主体的医院并没有找到明确的使用场景。虽然智慧医院、网络医院此起彼伏,医院纷纷开始用互联网来升级自己,能使用手机挂号、排队和缴费的应用已经成熟,BAT等互联网巨头们纷纷推出支付宝未来医院、微信智慧医院和银联现代医院等概念,总计接入的医院已经数千家,但是在手机上走完看病流程的人仍然是极少数,远远少于用手机买东西和理财的人,哪怕后两者的金额远远大于医院看病花费。

医院看病的人年纪普遍偏大,对手机的依赖性不如爱血拼的人群。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出在移动支付上。虽然现在移动支付的概念眼花缭乱,像近场支付、刷脸支付、指纹支付、离线支付等等,但是患者就诊最需要的医保绑卡支付手机却难以实现,移动医疗支付解决方案不支持社保结算,就意味着患者要自费看病,一下就极大限制了移动医疗支付的适用人群;同时支付宝、微信等移动医疗服务方案对现有医院的管理流程改变需求太高,对医院现有管理流程冲击太大,而医院信息化系统水平层次不齐,对开放外网接口太多不太放心,因此现有移动支付主要应用在门诊挂号交费,用户使用场景有限又让有心使用的患者感觉味如鸡肋。

中国每年就诊人次约80亿,庞大数量就意味着巨大的入口和资金流量价值。但如何确保医保资金和信息的绝对安全,还要不影响医院现有工作流程,让全国大小医院都能轻松接入,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任务。在通用平台如支付宝、微信上用服务窗形式似乎还不足以打消医保和医院的顾虑,毕竟通用平台功能庞杂,难以去适应医保支付和医院流程苛刻又个性化的需求。

互联网巨头没搞定的问题,金融巨头就看不下去了。据了解深圳医保局5月份即将在全国推出医保实时移动支付,而且是从就医量大、业务复杂的北大深圳医院等知名三甲医院率先试点,真让我们为深圳政府敢闯敢试的精神叫好。据说为此次试点提供技术支持的是平安集团旗下的壹钱包,双方合作开发了一款叫平安社保钱包的移动支付插件产品,即将支付模块直接内置到医院自有app或第三方挂号平台。 好处是简化用户就医支付过程的同时,不会给医院现有服务流程带来太大的改变,具有易复制、易推广、可持续升级等优势。作为金融级解决方案供应商,平安壹钱包的支付插件早就全面应用于平安集团保险、证券、P2P等各金融行业,也早已服务于很多外部伙伴,解决方案的安全性、稳定性也自然不难打动深圳医保局。因为几乎不改变医院运营流程就可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甚至可以直接整合进医院自己APP。

虽然阿里、腾讯都是玩互联网思维的高手,但这次金融企业难得地在互联网思维上占了一次上风。虽然微信此次也获得了医保的接入,但壹钱包的支付插件开放、简便、入口等元素更加鲜明,未来合作的B端用户不需要为BAT之间站队而发愁。撇开产品安全性不说,壹钱包支付插件比支付宝和微信的开放性要更好,可以同时接入银行、医保、医院和商保的结算体系,方便地植入任何医院和第三方平台,患者也不需要为此再下载支付APP。对于开发社保钱包插件的平安集团来说,壹钱包的平安插件支付方案可以为平安搭建大健康医疗生态体系提供底层支持,深度切入医疗核心。这个小小的插件未来能跟平安健康云,平安好医生等集团内医疗健康业务呼应,为平安打开互联网+大健康医疗入口之门。

如果此次深圳试运行结果理想,未来以移动支付插件为代表将在全国落地。医院内使用丰富的场景和庞大的用户数量不仅能改善就医体验,降低操作成本,更有利于培养用户使用移动医疗习惯,打通诊前、诊中和诊后的信息流与资金流,让医疗行为的移动化、数字化完成从0到1的突破。所以深圳医保局这次大胆尝试的意义并非支付手段革新这么简单,我们可以把它当作移动医疗的一个利好——从巨大的线下医院就诊环节培养用户习惯并积累医疗数据,对移动支付来说这只是一个小进步,但对移动医疗来说就是一个大跨越了。

作者:刘谦 独角兽工作室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