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顶尖儿科杂志《JAMA Pediatrics》(《美国医学会儿科杂志》),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治疗与关怀室副主任赵燕研究员等完成的《中国婴幼儿启动抗病毒治疗平均时间变化队列研究》。该研究是在国家卫生计生委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支持下完成,研究人员观察了通过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婴幼儿,从诊断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启动抗病毒治疗的时间变化以及病死率变化。研究主要结论是从2011年到2015年间,我国感染艾滋病病毒婴幼儿从诊断艾滋病病毒感染,到启动抗病毒治疗,平均时间间隔从2011年的378天缩短到2015年45天。5年内,接收抗病毒治疗的婴幼儿较未治疗的婴幼儿病死率减少76%。

赵燕研究员介绍,五年间,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婴幼儿,从诊断感染到启动治疗时间大幅度缩短,得益于国家艾滋病母婴阻断项目的全面实施,特别是新生儿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新技术的应用。由于新生儿体内含有母亲的抗体,从新生儿血液中查出艾滋病病毒抗体并不能诊断为艾滋病病毒感染。新生儿体内的母亲抗体,通常会在出生18个月后消失。在没有新生儿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技术以前,婴幼儿一般都要等出生后18个月再下诊断结论,有些婴幼儿在被诊断以前,可能就发病死亡了。新生儿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技术通过检查前病毒核酸而尽早诊断感染。目前我国常规首次前病毒核酸检测时间是出生后6周。重大专项课题正在探索在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进行检测诊断的新方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国家卫计委原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专题责任专家组组长吴尊友研究员表示,尽管我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婴幼儿能够及时获得治疗,病死率也大幅度下降,但其病死率仍然显著高于正常健康婴幼儿。重大专项课题正在探索针对新生儿的及早的诊断与治疗新技术,希望不久的未来在该研究领域能够取得国际水平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