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举办医学人文论坛,以百年纪事的方式,由几代人共同讲述医院的百年故事,重温创业的艰辛、成就的辉煌,感悟医院的历史、人文的文化。

世纪众筹 讲述创建者的初心

“乱世之中,建中国人自己的医院,这一愿望,让国人觉醒。这场世纪众筹,众筹的不仅仅是资金,众筹的更是,医学之发展、民族之自立、健康之向往。”

讲述从国家级教学名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外科主任、83岁的祝学光教授开始。她从年轻时朝圣外科医学文化标识“乙醚楼”讲起,开始思考寻找中国的医学文化。

从医院创建者伍连德博士为医院根植医学科学基因,打造成为“模范医院”,让现代医学扎根中国大地的愿望;到一个世纪前的众筹建院之经过,乱世之中,建中国人自己的医院的艰难与曲折。

中央医院的建立是近代中国民族自信不断崛起的象征,是中国现代医学从西方输入扶植,到自强自立振兴的转折点。

医道传承 讲述优秀医者的炼成

“这些享誉医界、载道杏林的大家背后,是永恒而深沉的“初心”。他们用扎实的医学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将“医道”二字,薪火相传。”

通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创建者冯传汉教授在104岁高龄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看到了一代代医学大家的成长历程及共性品质。党育副主任医师讲述了薪火相传的“医道”。

党育副主任医师讲述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从建院初期到1942年开始接收实习生培训,从1958年成为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到今天的桃李满园载道杏林,在这过程中,严格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与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谨的方法,成为医院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准则。

医心为民 心底最坚定的执念

“其实当时并没有很伟大的想法,自然而然就把胳膊伸了出去。我只是想尽快得到结果,以推广疫苗应用。”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自主研制第一支血源性乙肝疫苗在人民医院诞生,为成功阻断乙肝在人群中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陶其敏教授一个动作,成为中国医疗卫生历史上划时代的一个瞬间。

儿女亲情与医者责任,自身健康与人民的健康,陶其敏和更多的医务工作者选择了后者。

医学承载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事业,一代代医务工作者及临床研究者一心为民的坚韧、勇气与付出,承托起医学发展的轨迹。

奋楫致远 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典范

“今天的血研所在全世界能够拥有不受制于人的原创技术,能够为全世界的患者带去中国人的原创智慧,源于人民医院本身醇良温厚的道德传统,得益于血研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奋发精神。不创前未有,焉传后无穷!”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深情讲述了由陆道培院士开始的血研所发展历程。

从首次进行全相合骨髓移植,到“北京方案”为世界开启“人人有供者”的医学新时代;从骨髓移植一无所有的零起点,到今天每年完成超过800例的移植,成为全球最大的异基因骨髓移植中心;从踮足仰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到现在我们为全球制定血液行业新规则……

北京大学血研所的发展,凝聚了几代血液人的勇气、智慧和艰辛奋斗,也是人民医院每一个学科厚积薄发、破茧成蝶的缩影与启示。

赓续使命 凝聚的精神与力量

“这短短2公里的路程,倾注了大家的汗水和热情,这短暂又漫长的15年,凝聚了人民医院员工们的希望和坚韧。在这过程中,凝聚起来的“人民医院人”精神,成为医院赓续使命、砥砺前行道路上,最宝贵的发展力量!”

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魏丽惠,娓娓道来一段旧时光里的故事。30年前的人民医院,因为空间局限发展受阻,医院地尽其用,人尽其力,创造出辉煌的成就。医院职工排除万难支持配合西直门院区的建设,更是铸就了医院腾飞的发力点。发展的经历岁月告诉我们:有凝聚、有干劲,才能有希望!有空间、有规模,才能有发展!

今天,一二三工程,引领医院新发展航向,四个院区规划,描绘出未来的“人民”蓝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不断创新、锐意进取的华美乐章中,坚定又自信的说出——

你好,旧时光!你好,新跨越!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谋定后行,凝聚力量,插上医学技术与人文积淀的双翼,在创造百年事业新辉煌的浩瀚碧空中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