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拍我啦,太沧桑了……”苑立佩从北京地坛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走出,N95口罩留下的勒痕清晰可见。走到清洁区,她剥开一个鸡蛋,匆匆吃起早饭。

34岁的苑立佩来自北京天坛医院,有10多年的ICU工作经验,担任小组组长和医院护理教学干事,也是伤口造口师。2月18日,苑立佩和其余13名来自7家兄弟医院的ICU护士,来到地坛医院支援新冠一线工作。

出征前,苑立佩特意剪短头发,“剪头发是为了工作方便,头发剪了还可以再长,疫情结束我再留起来”。

苑立佩(前排右一)与地坛医院ICU的同事们

“刚开始确实紧张,但看到老师、同事们都那么泰然自若,那么专业,瞬间就不紧张了。”回忆支援第一天进入隔离病房的情景,苑立佩说,虽然自己有10多年的重症护理经验,但穿防护服,还是头一回。由于防护服内空气流通差,穿着闷热不堪,仅仅过了半个小时,她就感到大汗淋漓。

“经常是给病人翻身擦背,就是一身汗,护目镜也雾蒙蒙的。”苑立佩说,有一次她推着轮椅送一个病人回普通病房,“回来后,内穿衣已经被汗水浸透了。”但能把情况好转的患者转到普通病房,也是她最开心的事。

2月28日,北京地坛医院ICU,刚下夜班的苑立佩(左一)与同事交代患者病情

地坛医院ICU收治的新冠患者都是重症、危重症,需要24小时全程护理。除了日常的翻身拍背、喂饭给药,ICU的医生护士还需要调试、清理、维护ECMO、呼吸机、血液净化装置等仪器,在地坛医院这10多天里,苑立佩基本上都操作过。这是她第一次接触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肺),“看着地坛的老师们用ECMO都用得可溜儿了,我就向他们请教,希望能多学些东西。”

28日,苑立佩是凌晨4点至早晨8点的班次,她护理的这位老爷爷有些爱聊天——“我啥时候能出院啊?北京现在形势怎么样呀?” 苑立佩一一回复,“北京疫情控制得不错,您要加油呀!”“我们一直都在,我们就是您的亲人,有什么都和我们说......”苑立佩的“话疗”对于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和孤独感很有好处。

疫情爆发以来,她一直坚守一线,春节也没能回石家庄老家与父母团聚。怕父母担心,她没有跟家里说支援地坛医院的事情,“我穿着防护服,不能用手机,下班又困又累,偶尔给爸妈打个语音电话。”

于淋(天坛医院供图)

与苑立佩一同来地坛医院支援的还有她的同事,“95后”小姑娘于淋。于淋2017年8月参加工作,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疫情来临时,一直在天坛医院ICU工作的她,第一时间找到护士长要求上一线。从她稚气未脱的面庞中,我们看到的是坚毅的眼神。

2月28日下午,天坛医院工会主席徐燕玲、护理部主任蔡卫新、ICU主任石广志到地坛医院慰问苑立佩和于淋。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像苑立佩、于淋一样,坚守阵地的“白衣战士”还有很多。我们虽然不能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但我们知道:有他们在,我们一定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