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2点,孙教授醒了。他看到床边有名穿着防护服的医生,戴着护目镜和口罩,看不出本来的模样。“你是谁啊?”

“我是李昂。”回答者说着一口京味儿普通话。

李昂是谁?”

“我是地坛医院院长,我来看看您。”

孙教授,北京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康复出院,他回到地坛医院复查时,见到医生护士,讲起了这段故事。大家听到后都会心地笑了,觉得这件事“一定是李院长,只有他干得出来”,医院传颂着不少这个严苛又敬业院长类似的“段子”。

李昂,北京地坛医院院长。1月12日,北京地坛医院收治了北京市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在首都北京抗疫战斗最早打响的地方,指挥长李昂带领着全院医务人员奋战了100多个日夜。从凛冬到初夏,他和团队兢兢业业,慎终如始,只为让每一名患者能够平安、北京平安。

去年12月30日,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首席专家李兴旺作为国家卫健委的专家前往武汉。此后,二李之间的“热线”就一直热得烫手。每天,李昂都能了解到武汉前线新冠肺炎的最新情况。

北京地坛医院是一家以传染病治疗著称的综合性医院。2003年,这里是抗击非典的战场,2009年,这里是抗击“甲流”的主阵地,2013年,地坛医院是抗击H7N9的排头兵。这里也刚刚成功救治1例肺鼠疫患者,堪称奇迹。新冠肺炎发生在武汉,但传染病不受地域限制,李昂敏感地意识到,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一例患者住进来后,很快,一名又一名患者住了进来。大年初一,李昂和同事们开始“搬家”,合并病区,腾挪病床,抢救床位从最初的8张扩展到200张,一线的医护人员从四五十人增长到600多人。那段时间,医院搬家、合并病房频繁、调配医护人员每天进行。他和同事们枕戈待旦,夜以继日。有时后半夜3点刚放下电话睡着,早上6点就要起床接着去战斗。

“日子难吗?”别人看着很难,李昂说起来像讲着别人的故事。有一天,半夜12点要开专家会,李昂11点多到了会场,他坐在椅子上就睡着了,睡得很香。李昂是院长,也是一名重症医学专家。白天靠前指挥,查房看病人只能不分时候。“见到患者,我心里踏实。”和重症医学科刘景院主任随时微信掌握重症救治、给出意见,成了他俩每天的必修课。

2月底,本地疫情刚刚平稳,境外输入病例来了。最忙的时候,小小的发热门诊一天要筛查370多人,等待筛查的入境旅客多数是二十岁左右的孩子,长途旅行、戴着口罩、不敢吃喝,可想而知他们的心情是急躁、焦虑。

那天,天气预报大风降温,望着一辆辆从机场转送医院进行发热筛查的救护车,李昂和领导班子成员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一院子的人中一定藏着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多数是健康人员,如何安置他们?他和班子成员各司其职,紧急联系市政府、上级机关,调拨帐篷到医院为他们遮风挡雨、移动卫生间进医院解决内急、采血车进医院增加标本采集场所、增派医务人员支援感染急诊科筛查、给筛查晚人员找出口……兵不卸甲、马不停蹄。李昂带领着团队不舍昼夜,拼尽全力……。正在节骨眼儿上,有人报告感染急诊科科室主任王凌航血压升高、心动过速。李昂给王凌航发了微信,强制其休息,三个惊叹号。虽然此时换将,李昂会更累,但“决不能以牺牲同事的健康为代价。”3月16日,小汤山定点医院正式启用,与地坛医院并肩作战,极大缓解了地坛医院的压力。

采访这位指挥长,李昂对自己三缄其口,记者几乎无功而返,因为他心里想的念的感谢的不止有刘景院、王凌航、李兴旺等这些大专家,还有京城紧急增援的兄弟医院医护人员、大年初一逆行180公里的医院大厨,还有“一个都没撤”跟定地坛医护人员的保洁大姐、大哥、保安兄弟们,还有医院门口昼夜等待送医务人员回家的网约车司机……执甲前行的何止是医生、护士!站在北京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核心战场,李昂很平静,“疫情的确是大考,但平时积累足够,关键时候就能冲得出来、打得赢。”4月28日,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清零”,现在,新冠肺炎在治患者几乎都在地坛医院。

三个多月前,李昂和班子成员带领团队打响了北京抢救战“疫”的第一枪。现在,他们仍然保持着高昂的战斗力,期待着鸣金收兵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