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日肺移植,同日获新生。57岁的尘肺患者王先生和48岁的间质性肺炎患者刘女士,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胸外科同日接受肺移植手术后,恢复良好,于6月28日顺利出院。一日进行两例肺移植,这在湖北还是首次。

饱受折磨他们苦苦等待肺移植

王先生在采石场一线工作15年,常年直接接触粉尘,且保护意识不足,并未佩戴口罩等防护装置。2018年底,他突发右侧肺大疱破裂,并导致气胸,慕名找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就诊。虽然当时已是终末期尘肺,达到肺移植标准,但考虑到家里经济情况,只接受了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治疗。2个月前,他的胸闷喘气症状明显加重,无法脱氧生活。家属护送他再次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表达了接受肺移植手术的强烈意愿。

去年9月,刘女士因重度咳嗽和呼吸困难,在北京某医院被诊断为继发性间质性肺炎和抗合成酶综合征。一段时间治疗后,病症仍无法缓解,痛苦不已的她,找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肺移植专家组专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林慧庆教授,强烈要求接受肺移植。

两人在人民医院进行肺移植登记后,苦苦等待合适的肺源。今年6月初,湖北脑死亡患者的家属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捐出肺脏,用大爱让生命延续。经过中国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自动分配,2例爱心供肺匹配到了焦急等待肺源的王先生和刘女士。这对饱受肺病折磨的“难兄难妹”,住进了人民医院胸外科同一间病房,成了接受肺移植的“幸运病友”。

两台肺移植手术同日进行

6月9日凌晨,爱心供肺获取后被第一时间送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手术室。双肺冷缺血时间被降至最低——分别只有2小时和4小时。专家介绍,缺血时间越短,供体肺移植后的效果越好。

在两间相邻的手术室内,两位幸运儿都戴上ECMO支持,准备接受肺移植手术。胸外科耿庆主任率林慧庆教授、江文洋副主任医师等肺移植团队,同时开始分别为刘女士和肺部粘黏严重的王先生实施了肺移植。麻醉科夏中元主任、吴洋副主任医师等全程保驾护航,手术室黄婷护士长、姚遥组长全程协调参与。

刘女士的肺移植较为顺利,包括ECMO上机到移植完毕关闭胸腔,用时仅4小时。但罹患尘肺病的王先生,由于之前做过肺大疱手术,肺和胸壁之间好似用胶水黏合,结构不清晰,分离困难;尘肺的硬块,又包绕着血管支气管,对手术造成严重影响。但肺移植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用时6小时,为王先生成功完成移植手术。

闯过重重关卡同日出院

专家介绍,肺移植手术是公认的最难、风险最大的器官移植手术之一。手术成功只是一小步,术后管理是关键,患者还需要闯感染、排异等众多关卡。

术后仅一天,在重症监护室詹丽英主任带领的肺移植术后团队的共同协作下,这对病友顺利撤除ECMO。术中凝血功能异常、术后引流多的王先生,在重症团队的精心治疗下,于术后第3天恢复正常引流色和引流量。

而刘女士则遇到了肺移植术后最凶险的PGD——原发性移植物失功。PGD是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移植物失去功能,是肺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好发于术后72小时内,严重者病死率可达30~40%。PGD发生后,如移植肺功能无法恢复,将面临再次移植等窘境。

ICU团队紧急采用保护性机械通气、严控液体输入、加强利尿等精细化管理方法,成功化解险情。刘女士的病情第二天即明显好转,第4天即成功拔除了气管插管。

经呼吸内科陈宏斌副主任、索涛副主任医师团队多次会诊、反复研判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王先生和刘女士的肺部感染情况得到较好控制。6月15日,“难兄难妹”同时转入胸外科普通病房治疗,在熊娟护士长和护理团队的精心照料下逐步康复;6月28日,这对“幸运病友”同时出院,江文洋副主任医师为其制定了出院后详细的用药方案和复查计划。

创造多个肺移植领域壮举

据检索,同日同时进行2例肺移植,在湖北省医院尚属首次。近4年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胸外科开展了湖北首例肺移植手术、湖北首例新冠肺炎终末期肺移植手术、全国第4例“镜面人”肺移植手术,心外科、胸外科还联手成功实施湖北首例心肺联合移植,创造了肺移植一系列的“湖北之最”。

截止目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已完成的肺移植数量,在湖北省内最多。耿庆教授主导的“肺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临床关键技术创新”研究项目,斩获2020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该院胸外科肺移植团队聚焦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在临床实践中持续科研创新,将供体肺缺血再灌注时间从6小时延长到12小时,实现三年内移植患者围手术期零死亡,创造了单肺移植后最短13天康复出院以及肺移植后存活时间最久等诸多记录。

(文/杨岑、图/张晓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