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虚拟主播以假乱真出现的时候,我就在想,新闻可以用虚拟人来播报,那为什么科普视频不可以呢?”

近年来,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中,图文互动、短视频等越来越多直观易懂的科普形式备受喜爱,作为一直致力于健康科普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陶勇也在新技术的帮助下,尝试制作了自己的AI数字分身,观看下方视频,你能识别出哪个是真的陶勇医生吗?

哪个是真的陶勇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哪个是真的陶勇医生?

打造生动易懂的科普

《“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网络科普,支持适应新媒体特点的科普内容创作和传播载体建设,鼓励和支持以短视频、直播等方式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科普。短视频作为新型科普方式,因具有生动、易懂的特点正在逐渐成为大众获取科普知识的重要渠道。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大众越来越习惯从短视频中获取信息。陶勇介绍,医学知识往往比较艰涩难懂,单纯看文字对于患者百姓来说门槛过高,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短视频相对于传统的图文,更加直观、生动,医生通过短视频,用自己的语言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地讲解,大众也更容易接受。

短视频科普生产力不足

“医生都了解防大于治,但受限于本职工作的繁忙,短视频制作时间精力耗费太大,常常感到有心无力。”陶勇说,短视频方便了患者获取信息,但对医生来说却提高了门槛,从策划选题、撰稿、录制设备、拍摄、剪辑,甚至更专业的还需要有灯光和摄影摄像团队的配合,消耗的时间、人力、成本都很高,影响了短视频的生产效率。“大众的需要与生产的制约,这样一对矛盾在医生做科普这件事情上更加凸显”。

“在看病时,患者的病情千变万化,诊断和治疗方案因人而异。而科普是标准化的,传递的是经过广泛验证和达成共识的健康知识。”陶勇说,标准化的事情就可以通过科技来赋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效率的传播。陶勇一直以来也在关注AI仿真和元宇宙的发展动态,他通过与技术团队合作,运用影像和声音的AI模拟能力,在采集视频和声音素材后,经过人工智能来分析学习,实现了根据文字内容,自动匹配声音、口型开合。“随着技术不断优化,未来甚至可以配上自然的动作和表情”。

“数字分身”释放生产力

“以往录制一批科普短视频,基本要占用我一整天的时间,现在仅仅需要撰写一段科普文稿,五分钟后就会自动生成一个我‘本人’在讲话的科普视频。”陶勇介绍,“数字分身”不但提高了效率,也增加很多以前无法实现的功能,甚至是可以选择不同语言和方言。“数字陶勇可以说英语、日语、韩语、粤语、江浙方言,我认为这是释放医生科普生产力、帮助患者获取健康知识的好方法”。

“随着智能穿戴设备的普及,医生专家的数字分身,也可以通过这些设备深入到千家万户。”陶勇说,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分身”也可以增加实时交互的功能,对一些相对标准化的问题,进行实时分析和回复,应用场景也将更加广阔。在医疗方面,也会有更多专家通过数字分身来做科普,提升科普效率,降低学习门槛,改善患者体验。

陶勇认为,未来随着基层全科医生服务社区模式的进一步普及,“数字分身”也可以帮助全科医生为整个社区的家庭提供24小时全方位的科普服务。在未来的医院里,患者很多重复的、共性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虚拟导诊、虚拟陪护、虚拟答疑助手来给予回复,医生可以将更多时间用于诊疗、临床和科普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