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遇到一位患者小A,她是名女大学生,她的经历给我不小的思考,相信大家读完了,也会有不少的收获。

小A经常出现突然发作性心慌、胸闷以及呼吸不畅等症状,由于小A就在我们医院附近上学,所以常常跑到医院急诊来看病,可每次做完心电图和心肌酶谱之之后,都能排除心肌梗塞的诊断,有意思的是她常常是到了医院后症状就自行缓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生告诉她“你没有任何躯体疾病,可能只是焦虑症”,但小A对此持怀疑态度,明明每次都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心慌不适,甚至伴有胸前区憋闷感,怎么可能是焦虑引起的? 所以她还是“坚持不解”地往急诊跑,终于有一天急诊医生带着她敲开了我的诊室。

我听完小A的描述,很快就判断这是一种叫做疑病障碍的问题。所谓“疑病障碍”是指患者常常会主观推测自己得了严重的疾病,将正常或普通的感觉理解为异常并感到苦恼。

如果恰逢身边有人罹患了所担心的疾病,或者在新闻广播中听到有人得了严重的疾病,他们往往会表现地更加紧张担心,进而出现反复就医、反复上网检索或者反复自行查看等问题。

但不幸的是,他们在做完上述这些行为之后,内心紧张恐惧的心情通常不能得以平复,反而会变本加厉地被疑病折磨。这是因为疑病障碍患者存在着上述的安全行为,这些安全行为在短时间内能够缓解个体焦虑感,但长时间使用这样的方式会让患者出现适应不良的状态,因为这会使得他们错误地把本来没那么有威胁的场景与焦虑恐惧联系在一起,导致社会功能减退。

当然以上只是基于具体案例的病情分析。事实上,临床上对于诊断存疑的患者不在少数,有些是因为诊断和治疗技术有限,有些是医生对于某些疾病无法全面掌握,有些是患者本人疑虑较大,有些是因为患者讳疾忌医。

健康问题是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头等大事”,我相信绝大多数患者其实达不到上述疑病障碍的程度,更多的是“关心则乱”。这里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