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了关于手足口病的健康提示。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性强、多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场所暴发的乙类传染病,每年自3月下旬开始,发病率逐渐上升,而进入4月之后,更是春夏高发季节,将一直延续至6月。

今年,上海目前的手足口病情况如何?在新冠、甲流之后,家长和孩子又应该如何面对手足口病的挑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感染科主任曹清介绍了其中要点。

孩子不会表达,家长如何尽早发现症状

“前段时间,临床上接诊的甲流患儿比较多,目前趋缓,手足口病患儿也在陆续就诊。每年四五月的春末夏初都是传染病高发季之一,近期上海气温攀升较快,也是导致不少孩子中招的一个原因。”曹清介绍,手足口病和其他传染病类似,大多在校园内传播。它通常是由于如柯萨奇病毒A16(CoxA16)、肠道病毒A71(EV-A71)等感染而引起的出疹性、传染性疾病,可通过呼吸道及接触传播,好发于5岁以下的患儿。接触手足口病患者后,患儿可出现发热及皮疹,皮疹呈离心式分布在手、足、口、臀部等部位。

“不少患儿的年龄较小,有时候也不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特别关注。”曹清说,普遍情况下,如发现孩子发热,就要警惕是否患上传染病,“但手足口病和其他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不同,会出现皮疹、疱疹,一开始并不明显,而有些患儿的疱疹出现在咽部、口腔,就会明显不愿喝水、吃饭、流口水增多,说明他们疼痛不适。家长一旦发现此类情况,应高度警惕是否为手足口病。”

她介绍,临床上也有一些没有典型皮疹症状的患儿,这会增加临床诊断的难度。“因此,CoxA16、EV-A71等病原的特异性核酸检测对辅助诊断非常重要。”曹清解释,并非只有手足口病会有出疹性症状,如丘疹性荨麻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儿急疹、带状疱疹、风疹以及川崎病等也可能有类似表现,需专业医师诊断后及时治疗。

做好应对:疫苗、手卫生、通风消毒

曹清说,手足口病通常在第3至5天时最严重,治疗过程中,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情况,若不适应及时就医。大部分手足口病患儿为轻症,不必太过紧张,但也有极少患儿会转为重型、危重型,“尤其需要观察孩子是否出现惊厥或喷射样呕吐,如果有,则说明已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而更严重者则表现为频繁抽搐、昏迷、脑疝、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

目前,手足口病尚无特效抗EV药物。但有研究显示,α干扰素喷雾或雾化有不错的疗效。那么,如何在高发季节防患于未然?“首先是接种疫苗。EV-A71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至5岁儿童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对于5岁以上儿童,暂不推荐接种该疫苗。”她也提醒,对于不少家长关心、担心的甲流感染,则建议在每年9、10月进行接种,从而应对秋冬季高发,现阶段暂不推荐EV-A71疫苗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

其次,如果尚未接种疫苗,但已有身边的同学感染,应记住口诀——常洗手、勤开窗、喝开水、食熟食、晒衣被。“患儿的唾液、粪便、呕吐物等都可能导致病毒传播,如果在教室内没有做好开窗通风、定期消毒和孩子的个人手卫生等,就会导致感染风险上升。”曹清尤其提到,洗手间等公共场所可用84消毒液等做好重点消毒,孩子应在老师、家长的督促下养成洗手习惯,午睡前后也要做好环境通风。

最后,如果孩子已经感染,至少需要居家隔离两周,勿与其他同学接触,积极对症处理。隔离期内,如果咳嗽变多、精神差、惊厥、频发呕吐、皮疹加重等,应立即就诊。“手足口病解除隔离的条件为:隔离期满且无新发皮疹。因此,如果患儿隔离期满,但仍有新发皮疹或皮疹未全部结痂,建议延长隔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