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傅连暲有四个子女,分别是维莲、维清、维光、维康。

傅维光的妻子怀孕后,快要分娩时,夫妻俩就想请父亲傅连暲给孩子取个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连暲想了一会儿后,就给出了答案:“永东”。

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傅维光不理解。等父亲解释了之后,傅维光明白了,觉得特别好。

傅维光一直牢记父亲的那句话:“我们会回来的”

长征前,傅连暲是中央红色医院的院长,主要负责毛主席和红军的医疗保健。

由于傅连暲患有严重的肺病,有咳血的情况,组织上预估他的身体太虚弱,难以承受长途跋涉的苦楚。

由此,组织希望傅连暲留在江西。可傅连暲想着,毛主席大病刚好,路上需要医生的细心照料,加上中央首长、红军战士都离不开医生。

本来革命队伍中,医生这一职业就很少了。他要是不去,那颗牵挂地心怎能放下。

于是,在傅连暲再三要求下,终于得到了党中央的批准。

1934年长征开始时,傅维光才10岁,但他早就懂事了。父亲随部队出征的那晚,傅维光和姐夫陈炳辉一起为父亲送行。

傅维光说:“送爸爸去打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话落,在场的人都笑了。傅连暲风趣地说,爸爸只会打针,还没学会打仗。好吧,往后再学打仗吧!

傅维光和姐夫送了父亲一里路,分别时,傅连暲对他们说,我们会回来的,要打到底,有毛主席就一定能胜利!

这句话一直记在傅维光的心里。多年后,再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傅维光依旧会被父亲那时候的那种乐观、充满了革命必胜的信念所打动。

红军主力一走,国民党的反动派就复辟了。

在反动派的镇压中,傅维莲和丈夫陈炳辉在战火中牺牲了。当地待不下去了,傅维光跟着母亲、二姐和弟弟,辗转于赣南一带。

那段躲藏的日子,用傅维光的话说,简直是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

直到西安事变后,傅维光和家人回到了老家。但反动派对他们的施压,仍让他们的日子过得十分困苦。

虽说有两年没有接到父亲的消息,但傅维光的心里始终相信,父亲他们会回来的。

他一直牢记着父亲走时,同他郑重其事地说的那句话。

1937年秋,傅维光终于接到了父亲长征后的第一封信。信上说一切都好,傅连暲的身体也强健了许多。

傅维光和家人都激动不已。

傅连暲还说,毛主席在延安知道了他家的情况,非常的关怀,指示组织每年设法寄些钱回来,帮助傅家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傅维光和家人都感激不已。由此,傅维光和姐弟又能上学读书了。

之后,在母亲督促他们姐弟读书时,曾问过傅维光几个问题,诸如“你们知道爸爸哪里去了?”、“谁寄钱给你们上学,吃饭?”、“长大了干什么?”等等。

对此,傅维光一一作答。

傅维光说,他长大了和爸爸一样,学医,当红军的医生。

后来,傅维光果真走上了学医道路。解放前夕,傅维光在南昌医院当医生,他完成了年少时自己定下的目标。

北平解放后,陈赓在南下解放南昌的时候,找到了傅维光,并把他带到北京去见父亲傅连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连暲看着失散了十几年的儿子,情绪相当地高兴。为了父子团聚,组织把傅维光留在了北京当医生。

傅维光很争气,在医院里工作认真,表现特别好。所以,后来他们医院的领导,决定让傅维光到苏联去学习。

这事儿传到傅连暲的耳朵后,他不同意。

傅连暲表示,他是卫生部的领导,自己的儿子去苏联进修,这个事不管儿子愿不愿意,对群众的影响是不好的。

就这样,傅维光就没去成苏联。不仅如此,傅连暲还让儿子离开了由卫生部直接管辖的北京医院,让他去上海工作去了。

傅连暲和儿子说,一个人要自强奋斗,要靠自己的本事去书写自己的历史。靠父母是不光彩的,也是靠不住的。

父亲的这些话,给傅维光留下了很深的记忆。

傅连暲要求孙辈叫“永东

傅维光记得,他和父亲多年后第一次见面,父亲说给他一本东北版的《毛泽东》选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连暲告诫他,自己摸索了半辈子,才从毛主席的书中找到真理。他要儿子一定要好好学,认真学,学一辈子。

接着,傅连暲又说,他希望儿子要牢记,不能以为自己的父亲当了部长,儿子就能搞特殊化。做一个革命家庭的子弟,责任更大,要求更高,要在群众中处处起到模范作用。

傅维光了解,父亲对毛主席的那种感情,是非常敬重,真诚。

傅维光和妻子将要有一个孩子了。他请父亲帮忙取个名字。傅连暲直接开口说,叫“永东”吧。

傅维光有些不理解,说这是个男孩子的名字,要是生下一个姑娘,怎么办呢?

傅连暲解释说,不论男孩女孩,非这个名字不可。因为这不是个普通的名字,而是对革命的第三代的一个希望和要求。

傅连暲表示,他这一代,一生跟着毛主席闹革命。傅维光这一代,一生也是跟着毛主席闹革命。他希望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代代都要跟着毛主席闹革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东”就是这样的意思。

傅维光后来说,平时父亲同他们谈论一些问题,总是用一种商量的口吻去说。可是对于小孩子的命名,这一回,父亲是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革命到底,直到世界上的劳苦人民彻底的胜利。这就是傅连暲的理想目标,这也是他给孙辈亲自取名的原因。

平时,傅维光的工作很繁忙,很少与家人团聚。但傅连暲总要安排时间,要他们兄弟姐妹聚在一起,每次讲话,傅连暲都会围绕毛主席如何带领他们干革命来展开。

傅维光说,如果革命家庭有家训,那么他家的家训就是听父亲讲毛主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