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湿热,蚊虫渐多,很多人一见到飞虫突袭,难免会条件反射,一巴掌拍过去。但有的虫子最好不要直接拍打,比如隐翅虫。

温州市中医院皮肤科主治中医师郑明警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隐翅虫的头、翅和腹尾呈黑色,前胸、腹部及足为暗橘黄色,形似大蚂蚁。它们常在有杂草、潮湿的地方生存,天气越热,活动越频繁。此外,隐翅虫具有趋光性,晚上喜欢围着灯光转,光线越强,就越容易把它招来。

“隐翅虫飞到人身上,一般不会直接叮咬皮肤,但如果挤压、摩擦虫体,虫体破碎后会释放出强酸性毒液,毒液接触皮肤2至4小时后即可引起皮炎。”郑明警提示,通常患者皮肤接触到隐翅虫毒液后会被腐蚀,继而引起皮肤红肿、刺痛、奇痒难忍、糜烂、结痂及鳞屑、水疱等症状。病程一般1周左右,除局部皮肤可能暂时遗留色素沉着斑外,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

郑明警表示,如果隐翅虫落在皮肤上可以将其吹走,或者是挥走。如果不慎接触到隐翅虫毒液,不要用接触到毒液的地方触碰身体的其他部位,应及时用肥皂反复清洗受损皮肤,或用4%苏打溶液反复擦抹受损皮肤,中和毒素。出现水疱后,可采用消炎收敛性药物预防感染和促进创面愈合恢复。症状严重者要及时到医院皮肤科就诊。

如何预防隐翅虫带来的危害?郑明警建议,到公园、郊区、乡村等地时,要穿长袖衣裤,并随身携带驱虫用品。可以采取各种驱虫措施,如在身上涂驱虫剂等。家中定期清扫,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防止隐翅虫孳生。家里要安装纱门、纱窗。尽量不“摸黑”玩手机,以免吸引隐翅虫。一旦发现家里有隐翅虫,可以用胶带将其粘住,或用纸巾捉住扔掉,注意不要接触到毒液。此外,晚上睡觉或户外活动时,若感觉有虫子在身上爬,切记不可下意识的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