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秋假期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也是中老年朋友出游的好时机。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中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与年轻时相比有了不少变化,尤其是那些患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朋友,如何在享受旅行乐趣的同时确保健康,这需要掌握方法。

中秋假期掀短途游热潮,享受假期的同时,健康也不容忽视。

尤其对中老年朋友而言,在出行、就餐、游玩等过程中有诸多细节要注意,这里将从多角度给中老年朋友假期出行提个醒。

出行:多携带2到3天药量

中老年人出行前,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作评估,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短途游影响不大,只需将每天服用的药量带足即可。建议可以多携带2天到3天的药量,以防出游计划有变。

如果中老年人的病情不稳定,建议先找专科医生评估,进行必要的药物调整,病情稳定后再出行。此外,还需携带一些常用药或者急救药:抗过敏药(如氯雷他定)、感冒退热药(如泰诺、百服宁等)、止泻药(如蒙脱石散);容易晕车的中老年人可以携带晕车药以缓解不适;心血管有问题者可带着硝酸甘油和阿司匹林作为急救药物。

另外,糖尿病患者尤其要注意,若使用注射类药物如胰岛素针剂,在到达目的地前,无论胰岛素是否开封都应随身携带,如果旅途中温度较高,需将胰岛素放在冷藏密封袋或保温杯中以保持低温。

搭乘飞机时,胰岛素不可放入行李箱托运,需医生开具处方证明,通过安检后随身携带上飞机。到了目的地后,未开封的胰岛素应储存在冰箱冷藏室,已开封的胰岛素可在不超过30℃的室内避光保存。

中老年朋友外出旅行,如果去比较热的地方,尽量选择宽松、舒适、透气性较好的长袖衣服,避免因出汗后受凉而引起感冒;如果去山区或是海边等地方旅游,不妨带一件防晒外套,既可以在太阳强烈时起到防晒作用,当早晚气温比较低时,也可以避免受凉。

总之,出游前多关注目的地的天气情况。如果当地下雨,要准备好雨具、防滑鞋,避免跌倒等情况发生;同时可以多带几件衣服备用,以防衣服潮湿没办法更换引起感冒、发热等身体不适。

就餐:让肠胃适应当地饮食

在外就餐不比在家中,到当地餐厅吃饭要注意饮食的多样性,各种菜都可以尝尝味道,不要偏食挑食,也不要吃太辛辣刺激的食物。

血压高或血脂高的老年人在外就餐时,可以要求店家做菜少放油盐,尽量选择清蒸、煮、烤等烹饪方式,少吃腌制食品和肥肉。有糖尿病的老年人可以选择粗粮做主食,不喝含糖饮料。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不能吃得过饱,跟在家的饭量保持差不多就行。过敏体质者外出就餐,要向餐厅告知可能引起过敏发作的食物,避免食用。

在外就餐可以点一些当地新鲜蔬菜,吃一点当季新鲜水果,新鲜蔬果富含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对于维护心脑血管健康、增强免疫力很有益处。聚餐时难免饮酒,空腹饮酒会损伤胃黏膜,还会引起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喝酒前要吃点菜和主食,同时饮酒要适度。

每餐饮食要注意总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高血脂患者宜摄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同时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特定人群应注意饮食均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并保持水分充足,以减少不健康成分的摄入。

中秋佳节难免要吃点月饼应应景,月饼虽美味,但大部分都是高糖、高脂肪,不宜过量食用,建议老年朋友自己吃个1/4左右,其他分享给周围人,大家一起共赏明月,共赏美味。

要提醒的是,不少人出游时会出现水土不服,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的地的食物和水质发生变化,老年人胃肠适应能力差,可能会出现腹泻、胃痛等症状。

初到异地,外出就餐时要注意食品的新鲜度和卫生条件,避免食用生冷和不洁食品。最初几餐可以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比如豆腐、米粥等,让肠胃渐渐适应当地饮食习惯。同时,消除紧张心理、保持愉快心情、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新环境,这些都有助于减轻水土不服的症状。

游玩:不宜参加高强度活动

中老年人应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和出行距离,选择适合的交通工具。如果是自驾游或搭乘公交大巴出行,因其空间比较狭小,手脚活动少,为避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建议每隔1到2小时下车活动一番。身体情况较差的老年人一般不建议坐飞机出行。

选择的住宿地点最好位于主要交通枢纽附近,如选择高铁站附近的酒店,这样在出发和游览结束回程时更节省时间。

同时,建议做个有心人,看看住的酒店附近有没有医院或便民药房,做到心中有数,万一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及时就医。

另外,老年人体力下降,不宜参加高强度活动。不妨选择一些轻体力旅游项目,比如赏月、散步、游船、参观博物馆等,避免登山、攀岩、游泳等强体力活动。走路时要注意脚下,尽量减少夜间出行,严格遵守"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的原则,避免因跌倒引发扭伤、骨折等不必要的受伤。

旅游过程中,中老年朋友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如果感到体力不支,应随时坐下休息,不要逞强。如身体不适,休息后没有缓解或出现胸痛症状,要尽快去医院就诊。

老年朋友尽量结伴出行,不要单独外出,并随身携带手机,与家人和朋友保持密切联系,可以准备一张个人资料卡,包含简单的病史介绍和紧急联系人信息,以备不时之需。

作者:林毅

文:林毅(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医生) 图:视觉中国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唐闻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