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张华 郑亚雷)9月20日是“全国爱牙日”,这是一个关注口腔健康的特殊日子,更是全社会共同倡导“口腔健康,全身健康”理念的重要时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口腔健康日益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为此,本报特别策划了本次专题采访,旨在通过权威专家的声音,向广大读者传递科学的口腔保健知识,共同守护我们的“微笑之门”。

正畸治疗:专业评估,个性化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牙齿,作为人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健康与排列不仅关乎咀嚼与发音的顺畅,更是个人外貌与自信的重要体现。整齐排列的牙齿,良好的咬合关系,是口腔健康的重要标志。然而,错颌畸形如牙齿排列不齐等问题,不仅影响美观与发音,还可能诱发龋齿、牙周病等口腔疾病,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如自卑、敏感等情绪问题。因此,通过正畸治疗改善牙齿“邻里关系”,促进身心健康,显得尤为重要。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儿童牙科颜面发育管理专科乔虎主任强调。

乔虎表示,牙齿正畸是一个复杂且需长期关注的医疗过程。它要求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年龄、生长发育状态、骨龄、面型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评估,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实现全周期的颜面健康管理。在此过程中,选择具备专业资质和丰富经验的正畸医生至关重要,这是确保治疗效果的核心所在。

走出“早矫”误区,把握最佳时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随着家长对孩子牙齿美观与健康的日益重视,牙齿矫正成为热门话题。然而,盲目追求“早矫”却可能走入误区。

“在门诊中,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牙齿畸形过于焦虑,总想尽早矫正,这是一大误区,其实在替牙期,有一些牙齿问题是暂时无须干预的,矫正须视具体情况而定。”乔虎指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其牙齿矫正的时机与方法各异。专业医生会根据大量检查,从生长发育的状态、年龄、骨龄、面型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最终确定介入治疗时机和方案。

有些错颌畸形,比如‘地包天’地包天等,一般而言,乳恒牙替换完成后,孩子的牙齿和颌骨发育相对稳定,正畸治疗效果更佳。“不同年龄段矫正效果与恢复时间不同。年龄越小,早期干预效果越好。反之年龄越大,矫正时间越长,效果越差。”而对于因过敏性鼻炎、扁桃体或腺样体肿大导致的张嘴呼吸引起的牙齿畸形,则应先治疗原发病因,再行正畸。

同时,乔虎也提醒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儿童牙齿畸形往往伴随着一系列心理问题。在门诊中会发现,一些因为有‘小兔牙’‘小龅牙’等错颌畸形的孩子,会表现出自卑、害羞、沉默寡言等心理问题。针对这种对孩子造成心理障碍的现象,应适时考虑早期干预治疗,以减少对孩子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正畸方式多样,理性选择是关键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正畸机构和治疗方法,家长如何做出正确选择?乔虎建议,应理性对待,切勿盲从。“选择正畸治疗,实则是选择一位专业的医生。正规医院的正畸专业医生通常具备高学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专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在正畸方式的选择上,固定矫治器如托槽矫治器以其适应范围广、经济实惠而广受欢迎;而隐形矫治器则以其美观、舒适、灵活取出等优点受到青睐。乔虎提醒,无论选择哪种矫治方式,都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

定期口腔检查,预防错颌畸形

错颌畸形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乔虎指出,随着人类饮食习惯的改变和颌骨咀嚼功能的退化,错颌畸形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他建议家长应定期带孩子进行口腔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问题。例如,“地包天”“龅牙”等涉及上下颌骨问题的错颌畸形,在骨骼发育过程中进行早期矫正效果最佳。

“如何避免错颌畸形的发生?首先应做到至少在儿童三岁后每半年或到一年,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早期干预。”乔虎介绍,“地包天”“龅牙”如果错过生长发育期再去矫正治疗,就无法起到作用了。中心曾为一名两岁九个月幼儿进行“地包天”的正畸干预治疗后,达到很好的效果。

乔虎提醒,儿童期有口呼吸、吮手指等不良习惯,也需要进行早期干预,避免发展为错颌畸形。若发现龋齿要尽早治疗;乳牙滞留或出现多生牙要及时拔除等,从而预防恒牙错位萌出。

总之,牙齿正畸是一项需要专业评估、个性化治疗、理性选择和定期检查的综合性医疗过程。只有把握好时机、选择对方法、跟对医生,才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美丽的牙齿和自信灿烂的笑容。

专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乔虎,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儿童牙颌颜面发育管理专科副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口腔整形美容分会委员,陕西省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口腔专委会委员,西安医学会口腔分会委员,西安医学会科普分会委员。

专长:儿童,青少年及成人各类错合畸形的矫治。特长儿童颜面发育管理,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长期从事口颌面疼痛及口腔味觉生理学相关研究。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省级及校级科研项目两项,获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