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教师享读会”第十四期公益共读活动开场讲座举行。
本次活动共读的图书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脑科学与教育研究分会理事周加仙翻译的斯坦尼斯拉斯·迪昂教授的著作《精准学习》。
(图片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官网)
“如果我们不知道人是如何学习的,那么我们怎么会知道如何教学呢?”开场讲座上,周加仙对《精准学习》一书中的内容作了系统阐述,介绍了学习的四大核心支柱以及脑科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精准学习》提供了大量的脑科学证据支持教师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包括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评价设计、校园文化设计、教育空间设计等。
在这本书中,作者斯坦尼斯拉斯·迪昂打破神经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边界,揭示了人脑的自然学习法则,并阐释了人脑的学习能力相较现行人工智能的优势。他还运用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来解释“教与学”的关系,从交叉学科的视角构建了崭新的教育科学知识体系。
“教育学把学习当作一种社会行为,而神经科学强调,学习是作为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对于后续学习非常重要的分子事件。”周加仙介绍,“教育神经科学将这两种观点融合起来,把学习定义为一系列以社会文化为中介的、脑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变化。换句话来说,学习就是在遗传和环境的作用下,经验带来的脑与行为的长久改变。”
学习能力是天生的吗?婴儿真的像一张白纸,等待着经验来填满吗?
周加仙分享了神经科学的一个观点——我们刚出生时,脑中有大量潜在思想的可能组合,并产生了广泛的假设。大脑必须像一名科学家一样,收集数据,然后用这些数据来选出最合适的模型。
“婴儿很早就拥有对算数、物理甚至心理的直觉。”周加仙解释,当一个盒子里大部分是黑球时,婴儿会对拿出来一个白球感到惊讶;如果婴儿看到一个球自主移动,并跳过一堵墙时,他会推测,这个球是有意识的生命体。如果球消失,婴儿会感到惊讶。
基于这样的实证,周加仙建议家长:不要为你的宝宝不断重复犯一个错误感到苦恼,他们只是在做实验!婴儿需要完整的系列实验来成功地排除所有错误的理论。
以婴儿一直从桌子上扔下汤勺为例,他们的实验需要遵循以下的顺序:
1、物体在空中保持静止;
2、物体必须碰到别的物品才能不掉落;
3、物体必须在另一个物体上面才能不掉落;
4、物体体积的大部分必须在另一个物体上面才不会掉落;
此外,周加仙还在开场讲座中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神经科学相结合的巨大潜力。她认为,借助AI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算法模型,可以更加准确地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为他们量身定制最合适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实现真正意义上精准化、个性化教育的美好前景。
作为此次共读活动的领读者,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常生龙和参与共读的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认为,脑神经科学的理念对于推动当前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教师享读会”公益共读活动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民进上海市委员会指导,民进上海市委基础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上海梦想成真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民进上海市教委直属系统委员会、上海中文在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同举办。
文字:芮德贵
图片除标注外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周紫昕
校对:曹铒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