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7月18日参加“对话丰谷·品悟低醉”活动,并与业内专家、媒体同仁、丰谷酒业负责人进行深度对话,大家一致认为酒类消费已经从过去的喝酒时代、品味时代,进入体感时代。而这所谓体感,就是人在饮酒过程中身体的状态和感受。丰谷酒业的“低·醉酒度”,是白酒行业较早致力于饮酒体验更加愉悦的科研项目之一,自2008年启动,至今已持续研究13年,其核心主旨在于研究如何让白酒“醉得慢、醒得快”,并且饮用舒适,让消费者能够充分体现白酒感官风味带来的滋味享受。

以“低·醉酒度”为代表,白酒行业十余年来科研的方向,也基本是以让消费者饮酒的体感更加愉悦为目标,让消费者即使晚宴过量饮用,第二天晨起就能酒醒如初。如果回顾中国数千年不间断传承的酿酒技艺发展历程,注重饮酒体感一直是其传承与发展的核心指标。

根据先秦礼仪典籍的记载,“天子饮酎”中的“酎”是当时品质最高的酒,主要供皇帝祭祀及皇室宗亲饮用,国家礼仪制度中对其酿造有具体而严格的技艺和流程的规范,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并对其考评作出严格规定。所谓“酎”,就是通过反复酿造以达到顶级品质的酒,其品质具有“甘而不爽、醉而不酲”(张衡《南都赋》)的特点。这里的“爽”字,是差错、不适的意思,类似于今天我们形容劣质酒的辣嘴、刺喉。甘而不爽,是表述酎酒入口甜润,没有不适感。酲,是指醉后神志不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宿醉或者上头。醉而不酲,是形容酎酒具有醒得快的特点。这与白酒行业当前所做的改善消费者饮酒体感的研究方向可谓一脉相承。

酎酒甘而不爽、醉而不酲的特点,是完全符合中国酒文化中“酒以合欢”的主旨,先秦礼仪制度同时也在劝诫人们适量饮酒,以免乐极生悲,所以对人们的日常饮酒生活又提出“德将无醉”(《尚书·酒诰》)的要求。

南北朝时期,我国酿酒技艺有了巨大的进步,可以酿出更高酒精度的酒,这些在南北朝的志怪小说中有所体现。只是南北朝志怪小说用以形容品质上乘的酒,多极尽夸张之能事,其中尤以“千日醉”、“擒奸酒”、“穿肠酒”流传最广。然而这些酒都不符合“醉而不酲”的品质要求,有悖于注重愉悦的中国酒文化主旨。所以《齐民要术》中也明确提醒人们遇到酒精度较高的酒,“先能饮好酒一斗者,唯禁得升半”,务必要适量饮酒。

醉而不酲,是基于饮酒体感对酒的品质提出的基本要求,当然也取决于人的饮酒方式和饮酒总量。此基础之上,优质的酒还要做到甘而不爽,即饮用时的感官愉悦,这是对酒的品质所提出的更高要求。中国历代文学、历史典籍中多有酒类品评的词汇,而白酒专业感官批评术语所常用的“醇”、“雅”、“郁”、“绵”、“长”、“厚”、“净”等字,也是在这些酒类品评词汇中加以提炼、总结而成的。

所以,诸位嘉宾从白酒的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视域出发,提出白酒消费已进入体感时代的观点,认为酒企必须要充分尊重消费者最基础的体感需求,运用科学方法研发“醉得慢、醒得快”和滋味丰富、感官愉悦的优质白酒,才能顺应市场、提升产品竞争力。而笔者则从中国酒史的视角认为,这其实是对中国酒文化注重体感愉悦的回归。“人不善饮酒,唯喜饮之多;人或善饮酒,唯喜饮之和。”(邵雍《善饮酒吟》)酒是兼具物质和文化的双重属性,体感愉悦是基础,精神愉悦是品悟,基于体感愉悦的饮酒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又有体系宏博的健康饮酒、文明饮酒、快乐饮酒的饮酒文化沉浸其中,从而赋予饮酒以文化、艺术、哲思等层面的精神愉悦。

当然,让消费者充分体验滋味之美的饮酒体感,进而体悟形神相亲的微醺之美,必须要告别干杯法,在浅斟慢酌中享受。因为酗酒、买醉的干杯法,只会加重人们的饮酒负担,只会让饮酒的体感愉悦荡然无存。这也是酒香君不遗余力地呼吁广大酒民要理性饮酒、睿享生活的主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