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酒成风”的三国,很少有人去讨论谁的酒量最好,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有着千杯不醉的海量。陶元潜在《三国食货志》曾有记载:“三国时饮酒之风颇盛,南荆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饮。”三国时期不仅有风烟不断的战场诡谲,酒场之上,同样风云激荡,从来不乏谈资。

三国是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也是群星璀璨的峥嵘年代,各路能臣、名将层出不穷。在这段乱世纷争的时光里,酒与酒文化可谓贯穿了整卷三国史。虽然喝酒误事,名将张飞因滥饮无度而惨遭部下杀戮;曹植“任性而行,饮酒不节”,终因喝酒误事而自毁前程,但是即便如此依然无法阻止三国时期人们的“好酒之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这句带"酒"的开卷词,便将三国各路英豪及纷繁的史事付之"笑谈中"。“三国”是谱写英雄的,而三国英雄们与酒的故事,也颇为流光溢彩,广为后世所讴歌。

从满载着酒香的卷首语一气呵成地读下去,开篇的"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因酒结缘,紧接着就是酒气满满的"张飞醉酒鞭督邮",还有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曹操煮酒论英雄,张飞醉酒失徐州,宴长江曹操赋诗,周瑜佯醉欺蒋干,后主酒酣不思蜀等等。纵观全篇,饮酒之处出现了不下百余次,可谓兴也酒,败也酒,亡亦酒。

曹丕著的《典论·酒诲》中记载了许多三国时期的酒事。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三国时期的酒风很粗暴。非但张飞喜欢通过武力、强权来劝酒,刘表也喜欢,曹操也喜欢,连貌似文雅的孙权也喜欢。可见那个时候要是没有点儿酒量、酒胆,上了酒桌还真是有风险。但是这种“酒桌文化”无疑是一种以权压人的陋习,是一定要摒弃的糟粕,后世若是有人再效仿,那真是开文明的倒车,让人耻笑。

因为“好酒成风”盛行,三国时代的酒鬼也尤为众多,其间比较出名的也不在少数。北方有孔融,南方有郑泉。郑泉被称为“酒中奇人”,他只要能与酒为伴,可谓死生无憾。

《吴书》中有载,郑泉字文渊,陈郡人。博学有奇志,而性嗜酒,其闲居每曰:“愿得美酒满五百斛船,以四时甘脆置两头,反覆没饮之,惫即住而啖肴膳。酒有斗升减,随即益之,不亦快乎!”

他最大的心愿是就是自己有一艘装载五百斗酒的船,船两边放着可口的下酒菜,随时随地都可以无限续杯,开怀畅饮。郑泉的心愿很质朴也很实在,但是也许这也是每一位酒徒的终极幻想。

嗜酒如命的郑泉,临死前也不易其志,临终之际仍旧对酒念念不忘,反复叮嘱家人“必葬我陶家之侧,庶百年后化而为土,幸见取为酒壶,实获我心矣。”

他恳请家人将他安葬在制陶厂的旁边,等到百年之后他的尸身化为泥土,或许能有幸成为制作酒壶的原材料,待到那时泉下有知的郑泉,将无比满足。由此可见郑泉对酒的执着当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生生死死也无法阻挡其与酒相伴的痴念。

三国是一段引人入胜的历史,英雄辈出,烽烟不断,关于酒的故事也颇为传奇,那么多奇人奇事,作为今日的酒桌谈资,当真是无与伦比的佐酒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