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活起来的技艺·年份故事》在文创节目中破圈,安茶、徽墨、程大位珠算、芜湖铁画……一件件璀璨历史技艺的特别刻画,呈现给观众一道道集合人文情感、科学底蕴的时空文化盛宴。通过主持人的寻访、体验以及文化嘉宾的深入介绍,让散落在民间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加鲜活、立体。

节目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广播电视台主办,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安徽省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承办,一经开播,就收到网友的好评如潮。

安徽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地域承载,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四大文化圈交织组成,代代传承留下了丰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形成了丰茂的“年份故事”,统计数据显示,安徽享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人类非遗名录项目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99项,省级非遗项目626项,各地市也有自己的非遗项目多达数千项。这其中就包括全程赞助和冠名本次《活起来的技艺·年份故事》的古井贡酒。

01.非遗古井的“年份故事”

据了解,2013年,北魏古井、宋代古井、明清窖池群、明清酿酒遗址4个单体,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宣布定为:《九酝酒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蒸馏酒酿造方法。2019年,古井贡酒年份原浆传统酿造区的宋井、明井、明代窖池群、清代窖池群、明清酿酒遗址、古井贡酒二号窖池群均被列为“国家工业遗产”。2021年,古井贡酒酿造技艺于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中,1958、1992、1994及2009年,在“古井贡酒酿造遗址”范围内分别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明中期至清代以来的酿酒和生活用品遗存,以及炉灶、排水沟、水井等酿酒文化遗存。在明清窖池群附近出土界砖 “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字样表明,明清窖池群始建于明正德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古窖池群。

02.非遗事业的“古井贡献”

对于非遗事业的热衷和贡献,古井贡酒成为业内外的排头兵,比如,今年开播的《活起来的技艺·年份故事》,是安徽文创节目中较早涉及非遗主题的栏目;再如,2021年首届国家工业遗产峰会,也曾首放在古井召开,彰显其对非遗事业的突出贡献,这不仅基于白酒行业,在整个工业范畴中,都具有引领性。从长期性来看,早在十几年前,古井集团就开始有规划化地加入非遗事业,弘扬和保护非遗文化。

首先,在非遗保护方面。古井集团致力于打造国家工业遗产古井贡酒年份原浆传统酿造区,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对遗产开展多次保护维修工程。积极开展征集与古井发展历程相关文献、文物工作,征集各类传统手工工具、照片、文献达1200余件。

针对明清窖池群及二号窖池群,采用“以窖养糟”、“以糟养窖”的方式,保持窖池的持续使用。而针对宋代、明代古井同样进行科学化管理,保证其延续使用,比如,定期对地下水源、水质进行保护监测,确保古井水质安全;同时做好防水处理,防止雨水渗入等措施。

再者,在非遗发展方面。古井集团积极挖掘工业遗产文化内涵,开展工业旅游,围绕遗产开展文化研究,不断创新传播。比如,自2016年起,古井连续七年特约央视春晚、线上线下联动“读亳有奖”活动,同时,古井每年都要出版系列研究作品,如《古井贡酒志》《亳州商业文明探源》《诗酒大道》《古井酒文化丛书》《全民读亳》《白酒学刊》等优秀作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和重视。

十九大以来,国家出台多项文化政策,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调要“提升文艺原创能力,推动文艺创新”。非遗工作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价值更加受到关注。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特质与性格,是我们的文化之根和民族之魂,是体现提升我们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也是其他民族认识中华民族的标识。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我们自己和世世代代的先辈所创造的智慧,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文化的传承,增强了文化自信。而让非遗技艺活起来,活在我们的日常文化交流、饮食生活之中,正是最好的传承、保护、发展方式,古井贡酒与《活起来的技艺·年份故事》正是贡献非遗事业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