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酒局渐多,酒多了,话就容易多。有些酒话增进感情,但有些酒话,却容易招惹是非。因为酒,是情绪的发酵剂,几杯酒下肚,情绪涌上心头,与人交谈,许多话脱口而出,同时也容易受人影响。那么酒桌上的话,到底是酒后吐真言,还是大脑兴奋时的冲动表达?

酒局三十六计(第十集):酒桌上的有真有假,不可全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酒局三十六计(第十集):酒桌上的有真有假,不可全信

我们先讲一则历史故事。西周武王去世后,周武王最小的弟弟周公旦监国摄政,而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和纣王的儿子武庚联手,发动了三监之乱。周公旦平定了三监之乱后,特意发布了《酒诰》,分析了嗜酒对殷商灭国的影响,并告诫所有人要以史为鉴。

这个故事大家比较熟悉,历代学者对《酒诰》的讨论,也比较激烈。而宋代大儒、理学家朱熹先生,是怎么看待《酒诰》的呢?《朱子语类·卷八十一·诗二》有这样一段话:“管蔡必是被武庚与商之顽民,每日将酒去灌它,乘醉以语言离间之曰,你是兄,却出来在此,周公是弟,反执大权以临天下。管蔡呆,想被这几个唆动了。”意思是说,周公旦摄政监国,纣王的儿子武庚请管叔和蔡叔喝酒。酒酣耳热之际挑拨离间,说哥哥在外戍边,而弟弟却在家里掌握大权,他为管叔和蔡叔感到不公。不想管叔和蔡叔竟然信以为真,于是和武庚、霍叔一起发动了三监之乱。而朱老夫子甚至认为,周公做《酒诰》,“必是当日因酒做出许多事”。

当然,三监之乱是否发端于一场酒局,是值得商榷的。但朱老夫子这煞有介事的分析,倒是符合人性的真实,故而有不少人信服。

因为酒桌之上的话,确实容易惹人冲动。所以酒桌之上,我们既要做到唯酒无量不及乱,同时又要审时度势,对酒桌上的酒话辨别真伪,切莫让酒的情绪,冲毁了你的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