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缕缕乡愁绕心间。4月29日,伴着朗朗读书声,乡愁归处——回家的路·冯骥才作品春日朗诵会在大冯的家——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的冯骥才祖居博物馆举行。此次,依旧是在五马桥冯家的花园里、大冯最爱的水井旁,以“回家的路”为主线,串联起冯骥才几十年里先后五次回到家乡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和所悟,朗诵大咖以文本为桥梁,探索大冯先生对于故乡情感的曲折幽深,传达冯骥才对这片刻写出了他生命基因土地的饱满深情,以及他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古村落保护的强烈呼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朗诵会的开篇,是从1992年,50岁的冯骥才第一次回宁波,并成功举办了“敬乡画展”说起。32年前的春天,在得知月湖边的贺秘监祠因修缮资金短缺的原因面临拆除后,冯骥才便决定摘下画展上的部分画作,卖画筹钱,帮助贺秘监祠“渡过难关”。他曾说,“我做这些没有任何功利心,就是因为热爱,因为是我老家的东西。”也正是这次的善举,开启了冯骥才30年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他在文学创作巅峰时期,又选择了另一重身份:文化遗产保护者。

现场,宁波广电集团广播传媒的主播们通过广播剧现场演绎、现场拟音的方式,以全新的阅读方式带观众重温发生在32年的故事,正式踏上大冯“回家的路”……

转眼10年过去,冯骥才回到家乡,举办了甲子画展。在慈溪旧货市场淘家具的时候,还特意留意到了慈城特产——年糕的模具。他说,年糕是慈城食文化的历史名牌,亦是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关心家乡年糕企业的状况,提醒本地文化学者收集年糕模具,做好年糕保护传承工作,也成为了大冯时常挂心的事。“我做文化抢救和单纯的学者不一样。既是文化行为,也是感情行为。”这也是他为何会选择在自己写作的鼎盛年华放下了笔,从充满魅力的稿纸走入一片茫然的田野大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冯骥才每次回家乡,都会去宁波的村子走走看看。文化遗产保护需得身体力行,行走在乡间田野。“一句话,到村子里去,唤起那里民众的文化自觉。”在他的散文集《南乡三十六村》,其中有一篇《半浦村记》,讲的就是慈城半浦村。在他的笔下,半浦村的乡景风貌静谧祥和、文化遗存生动鲜活,字里行间透出渡口古村的乡愁记忆、保护传承的文化自觉。

2009年11月,冯骥才专程去到慈城镇八字桥村考察东汉“大树将军”冯异石像。冯异是冯骥才的先祖,冯骥才以“大树”作为自己画馆的名字。冥冥之中,冯氏族谱上相隔超过百代的两人,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将家国的重任扛在了肩上。连接他们彼此的,便是血脉相连的乡魂。

主播们用饱满的感情和真挚的语调演绎着冯骥才的《作家与时代》《古村·古俗》《乡魂》等作品,字字句句传递的真切情意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观众。甬剧《拔兰花》、歌曲《马灯调》,更是带领大家,身临其境地回到记忆中最柔软的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在活动现场的冯骥才著作(主办方供图)

当天,冯骥才多年的老朋友——慈城文史专家钱文华也来到了现场,分享了他眼中最讲义气的“老大哥”冯骥才与慈城剪不断的联系,以及冯骥才多年来默默为祖居博物馆做的事。“我是第一次来到春日朗诵会,非常好,就像冯先生亲临了我们的现场一样。我想他在天津如果没有特别的事,也会看我们的直播,他一定会非常高兴。希望朗诵会能一直办下去,把冯先生更多的东西拿出来,献给观众。”钱文华激动地说。

近年来,慈城镇围绕本土深厚的历史文脉,着力构建特色文化品牌。为更好地延续慈城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慈城镇策划打造了抱珠楼“读书跨年”、冯骥才祖居“乡愁归处”等书香精品活动。“本次诵读会选取了冯骥才的五次回乡经历,呈现了许多当年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并且以演绎的形式表现冯骥才和宁波的故事,既表达了对冯骥才先生的感激和尊重,也是呼吁大家一起,多读书、多来慈城读书、来慈城读不一样的书,形成读好书、诵经典的良好习惯和文化自觉。”慈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慈城将继续办好各类品牌文化活动,持续擦亮慈城的耕读文化、助推江北和宁波“书香之城”建设贡献一份慈城力量。(卓璇 杨芝)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