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代表着“家”的方向,是普通人最重要也是最值钱的资产,无数人努力奋斗的目标就是在大城市安家买房子。

自从国家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句标语之后,中国楼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是疫情后,中国楼市的矛盾更加凸显了,新房和二手房市场遇冷,价格一路下跌,导致房地产商资金链断裂,背上巨额债务。

在政策和流行病的双重打击下,中国楼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很多业内人士分析后,总结了楼市未来的三点变化。

一、告别商品房时代

1987年,深圳开启了商品房的第一次销售。

从此商品房就成为中国楼市的主流,迎来了长达35年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房地产行业甚至被认为是支柱产业,不仅解决供房不足的问题,还提供一大批就业岗位,养活了各行各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2022年,商品房的黄金时代才就此落幕,这一过程并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而是早有预警。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城镇化率高达65.2%,换算下来全国各大城市已经容纳了9亿多人。

剩下的人基本都在农村生活,而且留守老人和小孩居多。

这意味着中国商品房已经接近天花板了,上升空间小,在供求方面出现不平衡的情况。

中国商品房之前一直属于供小于求的状况,地理位置和环境好的房源少,导致房价飙升,但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是两极反转了。

2022年,国家发改委等21个部门发布了《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

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政策力度,保障租赁住房的数量。

这意味着未来的住房更多情况下不会拿来卖,而会拿来租,租赁房的建设面积增加,商品房的土地面积就会减少。

规划还在租赁房的租金、面积、购房人群和数量上做出了规定,市场上会形成70%租赁房和30%商品房的格局。

而且商品房基本是为本地人提供的,来城市务工的人群或者打算在城市定居的人很难买到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商品房滞销的现象,很多企业直接打出买房子送家具的旗号也无法挽回。

这部分商品房闲置就等于浪费,未来会逐步转换为租赁房,租赁房会成为大势所趋。

租赁房又被称为保障性住房,是为了解决当代青年住房压力,降低生活成本的。

政府通过规划来割舍商品房必然会出现阵痛,但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房地产行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行业并购潮来临

自从政策发布后,中国楼市的整体环境发生了巨变,企业不堪重负后被并购的案例比比皆是。

截至2023年12月的数据显示,中国楼市的并购总交易额已经达到了2412亿元,并购交易增加了42.1%,成为历史高峰。

并购的重点区域集中在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在商务办公类的交易上数额最大。

这说明土地和项目依然受到房地产行业的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购其实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就像企业倒闭一样不是坏事。

并购的最终目的是整合资源和项目,以此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房地产行业正处于危机中,唯有探寻变革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利,找到楼市发展的新出路,帮助房地产行业迎接挑战。

房地产改革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习惯。

现在年轻一代恐婚恐育,结婚的人越来越少,一个家庭可能就只有一个人。

大部分人在保障住房下不是非得买房,商品房的数量减少,房地产商要重新审判市场才能抓住机遇。

房地产行业要将眼光放长远,拓宽业务领域。

随着出生人口降低,未来老龄化现象会愈发严重,养老会成为巨大的民生问题。

房地产行业在发展租赁房的同时,可以置办养老产业。

科技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地产、服务业、商业办公场所将出现缺口,这是摆在房地产行业面前的机遇。

“互联网+”是一个热门词汇,行业要找出路寻发展就需要借助这个模式。

房地产可以与科技公司和文化产品深度合作,树立新的品牌形象。

房地产并购对我们也有实实在在的影响,最大的影响就是房价的涨和跌,同时也反映出行业的发展规律。

三、国企变成房地产主力军

即便疫情已经结束,很多产业复工复产,人们的消费欲望上涨,但房价下跌这个事实依然存在。

在宏观的市场调控面前,房地产行业的高杠杆、高负债不断暴雷,新力、蓝光等房企都面临退市的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营企业的信心受到打击,国企、央企反而成为房地产行业的主力军,通过买地来提高市场对中国楼市的信心。

2023年,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投资比例、商品房销售和土地开工面积都呈现下降趋势,很多民营企业依然没有摆脱阵痛,扭亏为盈。

反而是国企、央企不断拿地,销售额也有所上涨,增长了8.2%,稳健房地产行业的基本格局。

这一番操作后,国企、央企打乱了原本的房企排行榜,形成国企、央企为主的房地产行业新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商品房黄金时代落幕之际,房地产行业开始了新一轮的洗牌,在未来,民企、央企、国企在房地产行业的比例为30%、20%和50%。

这个趋势既有政策的助力,也离不开央企和国企自身的优势。

与民营企业相比,央企和国企与城市发展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业务覆盖面更广,包括写字楼、公寓和大型城市基础建设等。

在其他企业争相赚钱圈地的时候,国企央企更像一个底盘,防止房地产泡沫的底线,在信用度、安全度和经营上都更加精进。

所以国企央企更能取得市场的信任,融资难度更低,这让他们在房地产逆流中得以稳步提升。

此外国企、央企在房地产行业的服务和战略规划也更清晰。

民营企业更多是将房子作为商品,强调其经济价值,但国企央企更多强调人文关怀和高品质,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价值。

在房地产分化的时代,产品和质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为标语,央企和国企对标一流企业,做好房子的基础设施和市民服务。

四、普通人怎么应对这些变化

在国企和央企的大力支持下,房地产行业不至于会衰退,只是会转变发展方向。

普通人在这样的趋势下要看清格局和趋势。

从目前的城镇化率来看,城市的房地产空间不多,而且政策更倾向于住而不是炒房。

普通人如果把城市房子当做一种投资可能不是明智之举,炒房者在政策下会逐步退出房地产市场。

在城市务工的普通人可以跟随政策大潮,选择租房居住,在有一定的积蓄和根基之后再考虑买房。

未来城市的房子不好买了,市民购房可以从乡镇入手,最好是在老家买房。

如果农村有地的话,未来会有大发展。

这几年来,乡村振兴成为热门词汇,农村开始了现代化之路,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加强生态和绿色发展。

当美丽乡村成为现实时,农村土地的升值空间反而比城市更宽阔,毕竟城市的空间是有限的,农村则是一片待开发的蓝海。

在未来10年,农村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农村人要从中看到先机,抓住农村发展的机遇。

很多农村开始种油菜花发展特色旅游业,除了旅游业,未来农村还会成为新的创新基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农村未来还可能成为养老胜地,老人越来越注重环境,农村在这方面有先天优势,未来的产业链会更加完备。

普通人要多了解政策和投资知识,未来是房地产金融化、科技化的时代,智慧居住和智能家居会成为主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房地产出现的挑战也提醒我们,不仅房子要变,人也要变,涉及的领域和技能要更多元化才能跟上时代变局。

结语

我们总说衣食住行,住在民生大事中排第三位,无论在哪里工作,人们都需要一个安定的家,买房依然是家庭的规划。

所以现在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更多是转型方面的挑战,以及政策出台后的应对出现了问题。

国企、央企在资源获取上的优势让他们得以脱颖而出,各大城市的布局也悄然开始,要看房地产未来的发展不如多关注国企动态和政策变化。

普通人在其中也要保持理性,规划好未来的发展地,做好理财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