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安石个人形象的研究,学界多集中于考察某个阶段的历史书写,或是某类文体中的形象塑造。关于王安石舞台形象的研究,学界多集中于探讨元杂剧中的王安石形象。目前,学界暂未有研究涉及通代语境下王安石舞台形象的演变。

本文聚焦戏曲,试搜集整理从元代至当代较有代表性的相关戏曲中关涉王安石形象特征的材料,辅之以史传中王安石的形象,对其舞台形象的生成及其演变过程作更为全面系统的梳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杂剧中大受贬斥的奸佞形象

戏曲和说唱文艺对于故事中矛盾的制造、悬念和高潮的设置都自有其要求,其选取的着眼点也与其他文体有极大差别。戏曲中的王安石形象体现出民间的关注点和趣味所在。

元杂剧是元代社会最受欢迎的演出技艺之一,拥有大量的观众和专业作家。作家创作了大量历史剧,对各种历史人物进行解构,王安石便是经常被解构的一位历史人物。

细观现存及存目的元杂剧中牵涉王安石的相关剧目可发现,其中大多对王安石持批判否定的态度,王安石以刚愎自用、不近人情、顽固执拗的负面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昌龄的《花间四友东坡梦》将佛学禅理的万物皆空与文人对理想功名的痴迷执着两大主题交织,以佛家出世精神来书写苏轼被贬谪黄州后,与佛印相处的逸事。

剧中写苏轼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同,苏轼曰:“今有王安石在朝,当政乱权,特举青苗一事。我想这青苗一出,万民不胜其苦,为害无穷,小官屡次移书谏阻,因此王安石与俺为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费唐臣《苏子瞻风雪贬黄州》则描写了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世态炎凉。该剧将苏轼被贬归因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第一折言:“助役青苗法令行,坐看足食更强兵。嗷嗷朝野多非己,独仗君王自圣明。”

认为王安石坚持己见,凡遇与己意见不合者便想尽办法排挤。剧中有一段王安石自述,曰:“我有一策,要行青苗助役于民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朝诸官,多言不便;独翰林学士苏轼,十分与我不合,昨日上疏,说我奸邪,蠹政害民。我欲报复。况主上素重其才,难以轻去;且本官志大言浮,离经畔道,见新法之行,往往行诺吟咏。我已着御史李定等,劾他赋诗讪谤,必致主上震怒。置之死地,亦何难哉!”

此二剧皆写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遭受贬谪。熙宁变法作为事件发生的大背景出现,作者对其付以贬斥之笔,如“青苗一出,万民不胜其苦,为害无穷,默认变法为祸国殃民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以上相关元杂剧,对王安石之抨击可见一斑,其变法之功绩亦被一一抹杀,唯余劳民伤财之弊病。且在这些剧作中,王安石多作为苏轼的对立面出现,剧作者往往以苏轼完善的道德人格,反衬王安石之奸人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乔吉已佚的杂剧《荆公遣妾》以王安石为剧本主角,将其退妾的事迹写成了杂剧,歌颂王安石忠于妻子、成人之美的高尚情操,赞誉王安石不近声色的品德。此实乃元代少见的赞颂王安石美好品性之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明戏曲中一脉相承的权臣形象

明代戏曲在宋元南戏和金元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衍化而来,无论在表现技艺还是思想倾向上都有一定的继承性。

桑绍良的《独乐园司马入相》写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屡次进谏却未被采纳,故恳求出官散地;在此期间编撰《资治通鉴》,获圣上嘉许。时逢王安石罢相,司马光因此被擢升,后改革弊政,废除新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汪廷讷的《环翠堂乐府三祝记》故事情节大多出自《宋史》范仲淹、范纯仁父子等人本传。剧中写范仲淹入第被授予官职,因不满王安石当政,便告老还乡。其子范纯仁因在朝抨击新法,触怒王安石,被贬庆州,因庆州饥荒,不待请奏,擅自开仓赈灾,而被王安石等拿问。

直至司马光等为此奔走上奏,令王安石罢相,范纯仁方获释。此二剧皆言及忠厚之士因不满王安石当政一事,或隐退,或因之被罢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马光因反对变法而出官散地;范纯仁因抨击新法,触怒安石,遭受贬谪,又因情急之下,开仓赈荒,欲救民于水火,而被王安石不分青红皂白拿问。于是,王安石不近人情、仗势欺人、排斥异己、刚愎昏聩的形象通过这些剧目的演绎而更加深入人心。

元杂剧中“苏王”常被设为对立人物,这一点在明代戏曲中也得到了承袭。陈汝元在以叙写苏轼生平事为主要内容的《金莲记》中提到,一日,王安石偕章惇访程颐时巧遇苏轼,听及苏轼对新政多有非议;之后苏轼便被贬为杭州通判,苏洵则以秘省校书郎身份致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末清初李玉的《眉山秀》乃是写宋代秦观与苏小妹、文娟的恋爱故事以及苏氏父子与王安石在变法上的政治斗争。剧写苏洵因拒绝王安石求亲,并作《辨奸论》文章,开罪王安石,被罢官返乡。苏轼亦因触逆王安石,被贬杭州。

秦观则因系苏轼亲党,且反对新法,被贬郴州。三人皆因开罪王安石而遭贬谪,王安石虽贵为宰相,却实未有“宰相肚里能撑船”之量。在此二剧中,苏轼仍是以因官场黑暗、奸臣陷害遭贬谪,却始终豁达自得的正面形象出现,王安石则是迫害苏轼的反面势力的化身,甚至是反衬苏轼正义凛然形象的“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清戏曲中褒贬模糊的多面形象

王安石在清代戏曲中仍时有出现。范希哲的《四元记》借宋时王安石、吕惠卿行新法事凭空幻出。剧写宋熙宁年间,王安石为难宋之仁、宋再玉一家的故事,其心胸狭隘、独断刚愎的形象被再次鞭笞。佚名的《双美缘》则在立足史实的基础上,融合民间故事而作。

剧作将王安石当权作为故事情节发生的大背景,写王安石在朝盛权在握,给事情的发展造成挫折。这两部剧作仍是基本沿袭了前人戏剧中以否定王安石为主的倾向,塑造出王安石专横褊狭的权臣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乔莱的《耆英会》剧写因王安石进言宋神宗,司马光等一众反对新法者皆遭贬谪。然而吕惠卿在谋得高位后,开始诬告王安石欺君罔上,新法亦遭废除。王安石退居后,开始悔叹自己枉读诗书,竟被吕惠卿等小人利用,又与君子为仇。

此剧作不似此前的戏曲作品,凡是涉及王安石变法皆抱以深恶痛绝之态。作者在剧中虽写及司马光等人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得罪王安石而遭受贬谪,但又花费了极多笔墨叙写出王安石遭小人吕惠卿背叛以及退居后的悔恨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并未直接否定变法一事,而是对此持可待商榷的态度。

王安石在《游赤壁》和《平山堂堂宴乐摘·蕊传觞》中作为次要人物出场。车江英的《游赤壁》为《四名家传奇摘岀》组剧之一,取材于苏轼轶事。剧中提及苏轼得见圣上,归途中偶遇司马光、王安石、吕惠卿等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遇司马光时,苏轼立即下马拜揖;遇宰相王安石时,王安石却匆匆回避之;又遇中书门下侍郎吕惠卿,苏轼则不管不顾,骂个痛快。

佚名的《平山堂堂宴乐摘·蕊传觞》本事出自《欧阳文忠公集》及《扬州志》,述宋庆历八年,庐陵欧阳修出任扬州太守时修筑平山堂,以为公余宴赏之地,时欧阳修在平山堂宴客,王安石、刘敞、沈遵及僧人慧勤应邀而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部戏曲对王安石其人形象可谓不置褒贬。从现存及存目的清代戏曲来看,清代关涉王安石的戏曲相对较少,且王安石大多仅以次要人物出现,且对王安石的态度有所转圜。

四、当代戏剧中心怀天下的改革家形象

在当代,王安石的舞台形象得到了彻底翻案。郭启宏的文人史剧《王安石》于1982年问世。剧以王安石为主人公,续写其波澜壮阔之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写王安石怀抱着“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披荆斩棘、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历经磨难,甚至与挚友反目成仇,结果变法却以悲剧画上句号。剧作家郭启宏对这样一位立志革新、胸怀治国才略的杰出政治家、文学家给予尊敬和同情。

2004年10月,新编历史京剧《王安石拜相》于河北京剧茶苑首演,主要演绎了王安石推行新法前后的艰难过程。艺术家裴艳玲以精到的表演塑造了王安石气宇轩昂、胸怀大志的改革者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纪念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宁波的原创剧本朗读会《听·见鄞令王安石》在2021年12月18日正式开始线上直播展演,以王安石在鄞县的历史事迹为主要内容,以“兴水利、办县学、颁新法”三幕故事。

串联起王安石在鄞县的功绩,重点刻画了王安石与妻子、女儿的情感线索,力图将昔日王公迎难而上的精神传递给当代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不断发展,社会以更为客观、全面的眼光审视王安石。如今,王安石已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胸怀大志、勇立潮头、矢志不渝、以匡扶天下为己任的人物。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当代的舞台表演也开始歌颂王安石的政治功绩与道德品性,王安石的艺术形象得到彻底翻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如今,人们多次在讲话中提到王安石和王安石变法等历史典故,以勉励当代、谋启后贤。如今“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的实施如火如荼,王安石作为宋韵文化的一大代表人物,打响王安石文化品牌,开发好、利用好王安石文化资源,对多角度呈现、挖掘宋韵文化内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安石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尽管新法没能成功推行,但对后世社会改革仍具有重要的镜鉴意义,王安石改革创新、迎难而上的精神和他的圣贤风范也鼓舞着一代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