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压墙花 中唐 · 元稹

野性大都迷里巷,爱将高树记人家。

春来偏认平阳宅,为见墙头拂面花。

首句“野性大都迷里巷”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而“野性”一词则暗示了春天那种恣意生长、无拘无束的生命力。它“迷”了里巷,意味着春天的气息已经渗透到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次句“爱将高树记人家”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中高大树木的喜爱。这里的“高树”可能不仅仅指树木的高大,也暗含了诗人对高尚、高洁品质的向往。同时,“记人家”则暗示了诗人对家的深深眷恋,也展现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

第三句“春来偏认平阳宅”中的“平阳宅”可能是指诗人的居所或某个特定的地方。诗人用“偏认”二字,既表达了春天对这个地方的特别眷顾,也暗示了诗人对这里的深厚感情。

尾句“为见墙头拂面花”是全诗的高潮。诗人用“墙头拂面花”这一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春天花朵盛开、花香四溢的景象。这里的“拂面”二字,既形象地描绘了花朵的盛开状态,也传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事物的深切感受。诗人似乎被这墙头的花朵所吸引,仿佛能感受到花朵拂面而来的温柔与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看花 中唐 · 元稹

努力少年求好官,好花须是少年看。

君看老大逢花树,未折一枝心已阑。

“努力少年求好官”:这句诗描绘了年轻人为追求功名利禄而努力的场景。诗人借此暗示青春时期是追求梦想和目标的最佳时机。

“好花须是少年看”:这句诗是诗中的核心句,强调了青春与美好事物的紧密联系。好花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而少年则代表着青春和活力。诗人认为,只有在青春时期,人们才能真正欣赏和体验到美好事物的价值。

“君看老大逢花树,未折一枝心已阑”:这两句诗描绘了老年人在面对美好事物时的无奈和遗憾。诗人通过对比少年和老年看花的不同感受,表达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老年人虽然也能看到花树,但由于年龄和心境的变化,他们已经无法像年轻时那样尽情欣赏和体验美好事物了。

这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看花的情景,表达了对青春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诗中强调了青春与美好事物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揭示了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真理。这首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石榴花 中唐 · 元稹

寥落山榴深映叶,红霞浅带碧霄云。

曲尘枝下年年见,别似衣裳不似裙。

“寥落山榴深映叶”描绘了石榴花在山野中稀疏地开放,被绿叶深深映衬的景象。这里的“寥落”一词,形象地表现了石榴花在山野中的分布状态,既有一种清幽的美感,也透露出一种孤独和寂寥的氛围。

“红霞浅带碧霄云”中,“红霞”指的是石榴花的颜色,鲜艳如火,与“碧霄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不仅突出了石榴花的艳丽,也增强了诗歌的视觉效果,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色彩鲜明的山野之中。

“曲尘枝下年年见,别似衣裳不似裙”则通过时间的流转,展现了石榴花的常态。诗人用“年年见”表达了石榴花的坚韧和生命力,而“别似衣裳不似裙”则通过比喻,进一步突出了石榴花的独特之处。这里的“衣裳”和“裙”都是女性服饰的代称,诗人以此比喻石榴花,既表达了对石榴花美丽的赞美,也暗示了石榴花与女性之间的某种联系。

元稹的这首《七绝·石榴花》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他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将石榴花的美丽和独特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歌也富有哲理意味,通过石榴花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美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绝.折枝花赠行 中唐 · 元稹

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

别后相思最多处,千株万片绕林垂。

“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首句描绘了送别的场景,诗人在樱桃花盛开的时节送别友人。樱桃花象征着春天的美好与短暂,而送别则常常伴随着离愁别绪。这里的“一寸春心”指的是诗人心中那短暂的、珍贵的春天般的情感,这种情感随着折下的花枝一同送给了即将远行的朋友。这里的“折枝”既是对离别之情的具象化表达,也暗示了诗人心中对友人的深深眷恋。

“别后相思最多处,千株万片绕林垂。”次句则是诗人对离别后相思之情的想象和描绘。诗人想象着离别后,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会如同那千株万片的樱桃花瓣一样,围绕着树林垂落而下,形成一片浓郁的相思之海。这里的“最多处”强调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深、之久、之广,而“千株万片绕林垂”则是对这种思念之情的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感人。

整首诗以樱桃花为背景,以折枝为线索,通过描绘送别和相思两个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眷恋和无尽思念。同时,诗中的樱桃花和折枝也寓意着春天般的美好和短暂,以及离别后的思念和伤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读来令人感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