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喜迎大运·共赴山河, “茅台1935·寻道中国”第二季第五站走进济宁。不惧暑热之苦,与会嘉宾在主办方的导引下,通过参礼祭孔仪式、赏读楹联比赛、体会孔府家学、学习运河考古、见证公益捐赠等一系列活动,探寻运河历史,追忆运河精神,追寻运河文脉,同赏运河味道。这是“茅台1935·寻道中国”沿着京杭大运河的轨迹,从开封出发,经宁波、扬州、淮安,再来到孔孟之乡山东济宁。作为运河之上人文与地理南北交汇的运河之都、孔孟之乡,寻道济南,必然会为我们呈现一个千古同慨的文化盛筵。

寻道济宁,从参礼祭孔仪式开始。

济宁,既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的运河之都,也是以孔孟闻名的人文圣地。2500年前,至圣先师孔子在这里传道授业,赓续周礼,创立儒学,谆教我们当克己复礼、忠恕有道、经天纬地、自强不息。其继学弟子薪火相传、孜孜不倦,于战国纷乱之际,仍然坚守“以时习礼其家”。

寻道济宁、习礼其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商业文明与传统匠艺影响至今的直接体现。因为在2500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家思想的影响,早已突破儒生的圈层,镌刻进我们所有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之中。而文化济宁的内核,也不止于孔孟儒家,也有匠圣鲁班的规圆矩方,还有水泊梁山的忠义勇武,文武兼备,道技并存。而中国传统匠艺和勇武精神,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润泽之下,有序传承。

茅台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总法律顾问段建桦在致辞中评价说,东方文化圣城济宁,儒学与匠艺并重,在中国文化版图和世界文化格局中,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而茅台秉持黔山赤水的天人共酿,是千载匠心的薪火相承,是品质卓越的品牌自信,为消费者酿造美好生活,成就中国酒文化的极致。所以,这一场以文脉为缘的喜相逢,不止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求学问道,也是“演绎了一场与两千多年前‘文圣’孔孟、‘匠圣’鲁班的文化自信与弘道崇德的精神共鸣。”

茅台1935寻道济宁,在科考中追寻运河精神。地理使然,济宁是京杭大运河的制高点和分水岭,因此有“济宁通,则运河通;运河行,则百业兴”的民谚,广为流传。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布的科考报告显示,济宁在运河连接南北的航道中,不仅南接江淮、北通幽燕,而且水资源极为丰富,成为南水北流的绝佳之地。“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济宁自明清以来,因其水陆优势,孕育了数百年的商业文明。而孔孟之道、鲁班匠心、水浒忠义,也随着运河的水南北分流,与外埠文明持续进行着对话和融通。

不同于黄、淮、江、珠、赣、赤等自然江河的顺势而流,运河是完全由人工开凿,连江接河,在华夏大地形成纵横交错的水陆交通网络。而水陆交通网络的形成,打破了地理隔绝的限制,又促进了商业的进步、文明的交流和社会的进步。而世界各地闻名遐迩的运河,如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都有着相似的作用和影响。因而运河,成为人类进取精神的集中体现,其中尤以京杭大运河为典范。

“茅台1935·寻道中国”的运河之旅,选择运河流经的七座城市,沿河问道,其策划之用心,令人钦佩。八朝古都的开封、港通天下的宁波、繁华一梦的扬州、南船北马的淮安,以及即将探寻的天津、北京,济宁与之相比,文化的烙印更深。因为以“天行健”为认知,以“自强不息”为志向的儒家文化,是中国进取与创新精神的底色。“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因为知道历史总是滚滚向前,因此主张师古却不泥古,敬天法祖但又与时偕行。

因此段建桦在致辞中也有同感。他认为,运河之都济宁所体现的运河精神,与茅台酒因地制宜、遵时顺势,传承千年的时间之则、时节之律、温度之法、技艺之美的独特酿造工艺不谋而合。而茅台自身,也是水陆融通的受益者,凭借水网纵横的交通网络,茅台从西南腹地深山的赤水河谷,运往全国、走向世界。茅台1935与“运河之都”的相逢,也尽显与自然相合、与人文相合的和美共鸣、相映成趣。

其实,从广义上讲,赤水河也是运河之一种,因为赤水河也经过多次的人工开凿与疏浚,承担起水路运输通川滇的作用。在赤水河谷的历史上,为了美好生活而进取的传奇故事,枚不胜举,至今广为流传。而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也体现在今天茅台人的身上。

寻道济宁,也有一个别出心裁的精喜,那就是楹联征集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已经弥漫人间的人文盛事。

“至鲁思齐,情浓礼厚,故国中看客,举觞海饮百年醇”,这是本场楹联征集的获奖作品之一,与“襟吴带楚,武昌文胜,于河下听风,拍案潮翻千古韵”的上联,对仗工整,而意境雄阔、立意高远。而其他入选作品,与之相比,骤然难分伯仲。“茅台1935·寻道中国”,通过楹联征集活动,让我们见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深深扎根群众,影响既广大、又精微。

当代人之于古典诗词和楹联文赋的创作,与古代的文人墨客,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它不再仅限于精英阶层少人数的创作,因为古代科考有辞赋取士的传统,而诗酒唱和是官宦、文人等精英阶层必备的社交技能。而当代具备古典文学创作技能的人群,远比古代社会要多。因此,当代人所创作的类古典文学作品,数量十分惊人。其次是古代的古典文学创作,社交竞技的色彩较为浓郁,因此重形式、好用典,追求奇、绝、险、怪的风气较为浓郁。而当代的类古典文学创作,脱离了社交竞技的场景,更多体现为个人兴趣使然,或长思怀古,或慨叹生活,往往杂糅古今,体现出古典文学在当今社会真实影响的现实特点。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以诗书为文本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日渐兴盛,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而诗酒相顾的中国式美好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复兴。因此回顾“茅台1935·问道中国”在济宁站的系列活动,既是在助力中国文化自信,也是在推动美好生活升级。登泰山小天下,见孔庙柏寒暑不替;临赤水深酿酝,饮酱香酒冷暖自知。当白酒产业在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正处于深度调整的关键阶段,茅台酱香酒公司的此举创新,以文化传承为抓手走进公众视野,以诗酒相顾为方式倡导美酒生活,从社会公益提升品牌美誉度,从消费认知强化市场影响力,这岂不是白酒当下产业调整期内,一种痛则思变、精准施策的创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