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凌晨,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在延期30多个小时后闭幕。
经过长达两周的艰苦谈判,大会就落实《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通过20余项决定,达成了名为"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的一揽子平衡成果,特别是达成了2025年后气候融资目标及相关安排,设立了到2035年发达国家每年至少3000亿美元的资金目标及每年至少1.3万亿美元的气候融资目标,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气候行动。同时完成了《巴黎协定》第六条国际碳市场机制运行细则,并就减缓工作计划、全球适应目标等作出安排,进一步巩固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势。
大会闭幕当天,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发言中表示,今年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30周年。30年来,《公约》治理进程历经考验,虽非一帆风顺,但始终在向前行。人类是命运共同体,面对气候危机,我们唯有团结协作,共同应对。
"中方注意到,会议达成的NCQG(新的气候资金集体量化目标)成果文件中,发达国家的资金承诺远远未能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发达国家的资金义务,必须进一步明确。即将到来的2025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同时也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各方需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特别是在《巴黎协定》基础上行动不倒退。应对全球气候危机,关键还是在于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多边主义,同舟共济,合作共赢。"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与创新所所长于宏源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资讯广播采访时表示,巴库气候大会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中方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性作用。
这次在巴库,与会各方在两个重要方面达成的文本标志着大会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一是各方就《巴黎协定》第六条全球碳市场机制达成了一致,愿意共同推进全球碳市场和碳定价的建设。二是围绕发展中国家最关心的资金问题,最终实现2035年提升到3500亿美元,未来提升到13000亿美元的目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达成了共识。
面对这么多的利益冲突,不同的谈判集团,各国还是围绕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个人类共同的主题,积极行动,实现了《巴黎协定》往前迈进一小步,可谓非常有意义。其中,中国为文本谈判的落实发挥了重要的引领性作用。与此同时,中国自身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发展成就也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明年是非常重要的阶段。从1990年(联合国大会首次就气候变化问题做出决议)开始已经经过了35年的努力。各国、各国际组织以及各方力量都希望从现在开始努力,争取克服美欧,特别是美国气候变化政策可能出现回摆的困难和挑战,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做出更多贡献,推进《巴黎协定》不断行稳致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