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一所小学的门口,喊一嗓子“梓涵”,估计少说了也得有几十个人回应。
许多家长起名字就喜欢“跟风”,“梓涵”这个名字风靡全国。
现在随着潮流在变,又兴起了一些奇葩的名字,新一批烂大街名字袭来。
老师们面对这些名字,不禁发出感叹:“求放过!”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为增加文章的可读性,部分内容存在润色。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各类奇葩名字大赏·】——»
之前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幅场景: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喊“子涵”,结果三四个学生同时应声。
那个时候家长为了显得有文化,名字好听就取了这样一个名字,比如“子涵”“梓涵”等等,结果没想到这股风潮一时间席卷全国,以至于后来这个名字在校园中的出现频率高得让人咋舌。
这些“梓涵们”渐渐长大,现在满大街都是叫梓涵的,面对这种名字烂大街的情况,新一代家长为了避免重复也开始另辟蹊径。
什么“王者荣耀”、“谢祖隆恩”、“刘小灵童”等等,家长们取名的方式开始向奇葩转变,就是不知道这些家长在取名字的时候是咋想的。
难道就是为了让自家孩子显得与众不同,在人群中一下就能脱颖而出?
但是,这种追求独特的命名方式真的对孩子有利吗?
在校园里,一个过于特别的名字往往会成为同学们议论的焦点。孩子们基本上都是有啥说啥,非常直白,这种名字很可能会让孩子变成嘲笑的对象。
就比如“史珍香”,每个字拆开都很好听,但是这种谐音梗真的会让孩子被开很多玩笑。
一个小学生或许还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应对这种关注。
除了这种取名方式,还有的父母将双方的姓氏巧妙组合成孩子的名字。这种方式初看颇具匠心,既表现出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又能创造出独特的名字组合。
像是娱乐圈中“郑合惠子”这个名字就是这样来的,也是让不少人眼前一亮。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姓氏组合都能像她这样幸运地形成优雅的名字。
“朱穆朗玛峰”、“何佳欢乐”、“王杨补牢”这样的名字,乍听之下让人忍俊不禁,但是仔细一想,孩子未来怎么办?
试想一下,当一个叫“陈皮话梅”的学生站在讲台上做自我介绍时,教室里会不会响起压抑的笑声?
当一份写着“王杨补牢”的简历摆在人力资源主管面前时,会不会影响到求职者的第一印象?
除了上面这些各类奇葩名字大赏,还有的家长为了显示自己有文化,给孩子取各种生僻字名字。
“飒(sà)纚(lí)”、“禤(xuān)靐(bìng)龘(dá)”这样的名字开始出现在新生儿登记表上。
这些字,别说孩子认不认得,就连家长自己可能都要反复查字典才能确保写对。
某些家长甚至会特意去查找古籍,寻找那些几乎绝迹的汉字,只为给孩子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
虽说读起来是挺显得有文化,但是可苦了孩子了,从小就要练习自己的名字,考试的时候人家别的同学都快做完第一道题了,自家孩子名字还没写完。
而且要不是小编把音标给标上,估计大部分人都不认识,见都没见过。
这名字确实是避免了和大部分人名字重复,但是也是真不好写,对孩子更是有很深的影响。
在学校,有些老师可能会因为难以准确读出学生的名字而感到尴尬,所以选择自动忽略孩子。
这对孩子的学习不利,这些独特的名字也会造成一种无形的社交壁垒,可能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痕。
更深层次地看,一个人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代号,它还承载着父母的期望、家族的传承,以及对孩子未来的美好祝愿。
那些过于标新立异的名字,是否真的能够传达这些美好的寓意?还是说,这些名字都是父母一时的心血来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名向来讲究寓意深远、音律和谐。
《诗经》、《楚辞》等典籍中的优美词句,《三字经》、《千字文》中的经典字词,都是取名的上佳来源。
这些源自国学经典的名字,既彰显文化底蕴,又寄托着对后代的期望。
然而在现在,一些家长似乎更热衷于追求“与众不同”,而忽视了名字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潜在影响。
名字作为一个人的终身标识,既要能够彰显个性,又要避免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一个好的名字不仅让人看了听了觉得赏心悦目,增加对这个人的好感,也会无形之中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马统钙”和“温庭筠”,要是你你会选择哪个?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