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悬崖撒手”走向觉悟的心路历程
作者:慌了个张
宝玉的结局,第二十一回书中,脂砚斋批注道:“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其实,宝玉的结局,第一回书已经交代了两次。一次是一僧一道的声明或提醒。他们携顽石幻形入世去受享受享(也是历劫),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另一次是甄士隐预演了贾宝玉的结局,士隐经历种种,最后“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就是宝玉结局的预告。
有文本交代,有脂批揭示,宝玉最后出家,无可置疑。那么宝玉究竟怎么走上出家这条道路的呢?这其中有一个必然的过程。蒋勋说《红楼梦》是一部佛经,说宝玉是一个菩萨,讲的是修行的故事。我觉着有道理。具体过程,结合文本,参考有关专家的意见,作如下猜想:
01
三位女士对宝玉的启悟:
第一次是宝钗对宝玉的启悟,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宝钗给宝玉讲戏文中一支曲子《寄生草·山门》:“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玉是有慧根的,听了,喜得拍膝画圈,称赏不已。跟黛玉、湘云闹了点别扭,宝玉就说:“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谈及此句,不觉泪下。这顽石效应就出来了,感应自己的身世,确实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幸而及时被黛玉、宝钗的禅语机锋给怼了回去。
第二次是龄官对宝玉的启悟,在第三十六回“识分定情悟梨香院”。宝玉之前注意过龄官画蔷,但不知是谁。待到去梨香院找龄官想听她唱曲子,才明白原来是她。结果龄官并不买他的账,一颗软钉子把他顶了回来。宝玉很失落,就长叹,还认错,说女儿的眼泪单葬他,这就错了。他竟不能全得了。从此后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只是每每感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这在觉悟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第三次是藕官对宝玉的启悟,在第五十八回“茜纱窗真情揆痴理”。藕官烧纸,祭奠菂官。藕官“竟是疯傻的想头,说他自己是小生,菂官是小旦,常做夫妻,虽说是假的,每日那些曲文排场,皆是真正温存体贴之事,故此二人就疯了,虽不做戏,寻常饮食起坐,两个人竟是你恩我爱。菂官一死,他哭的死去活来,至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后来补了蕊官,她们一般的温柔体贴,被问如何得新弃旧。藕官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宝玉听说了这篇呆话,独合了他的呆性,不觉又是欢喜,又是悲叹,又称奇道绝,说:“天既生这样人,又何用我这须眉浊物玷辱世界。”这是后来黛玉泪尽而亡后宝玉娶宝钗的一个伏笔。
02
三位男士对宝玉的影响
第一位是秦钟,他死了,在第十六回“秦鲸卿夭逝黄泉路”。宝玉去探视秦钟,问“有什么话留下两句。”秦钟道:“并无别话。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说毕,便长叹一声,萧然长逝了。这个“自误”,对宝玉是有启悟意义的。到宝玉第一次遭劫,癞头和尚作《咏通灵宝玉二首》其一“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这就是在暗示顽石之“迷”宝玉之“误”,这是走向觉悟的前提。
第二位是柳湘莲,他走了,在第六十七回“冷二郎一冷入空门”。柳湘莲误会并痛失尤三姐,悔恨不已,在一座破庙旁遇着一个跏腿道士捕虱。湘莲便起身稽首相问:“此系何方?仙师仙名法号?”道士笑道:“连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来歇足而已。”柳湘莲听了,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往哪里去了。这种出走方式,对宝玉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位是北静王,到贾家获罪被抄时,他或许是主动疏远的,这应该在八十回后了。但在第七十七回已有所逗漏,那是王夫人配药需要人参,却连二两好人参也找不着。王夫人焦躁道:“用不着偏有,但用着了,再找不着。”这话是有政治隐喻或影射的。人参是“百草之王”,是养气的“药中之王”。跟贾家相好的王爷,首推北静王。但是后来贾家政治上失势,获罪被抄,那种时候北静王闪开,与其说是洁身自保,不如说也是少给贾家增加麻烦的良苦用心。就像着了大火,一时也是灭不了的,急功近利往上冲,往往是白搭,赔了夫人又折兵;倒是战略的有远见的办法,趁着火势没有过来,自己先点一把小火,这样自己可以控制,形成一道物理阻隔大火的隔离带,反而有利于最终灭火。但是政治上失势后,更叫宝玉看清了人情世故和世态炎凉(包含有误会),加速了他的觉悟。
03
三个必要环节促成宝玉出家
第一个环节是宝玉外出避祸。宝玉之前看潇湘馆,“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脂批说:与后文“落叶萧萧,寒烟漠漠”一对,可伤可叹!中间发生的故事就是,宝玉外出避祸,黛玉牵肠挂肚,直至泪尽而亡;待宝玉回来,再去潇湘馆看黛玉,早已是物是人非,花落人亡两不知。宝玉走出贾府,对于他是有启悟意义的,是参照了印度乔达摩﹒悉达多王子(释迦牟尼)四次出游经历后出家的先例。一次是宝玉给秦可卿送葬那次外出,结识了农村女孩二丫头,宝玉很迷恋她,“恨不得下车跟了她去”。
二次是宝玉跟茗烟外出去袭人家,注意到袭人的红衣表妹,见她实在好得很,正配生在贾家这深宅大院内,没得叫自己这些浊物倒生在这里。三次是宝玉听刘姥姥讲若玉小姐的故事,听得入迷,自己虽为亲去,也让茗烟替他外出寻找了半天,实际上宝玉的魂儿早就跟着去寻找了(神往),他心里搁不下。四次是宝玉外出避祸,经历了很多,见了很多,想了很多,会遇到什么奇遇,我们不得而知。但外边的世界,让他对自己的处境和人生价值有了更深切的认知和反省。
第二个环节是黛玉死后娶宝钗。这是宝玉出家前的一个了结,若不了便不好。一方面是藕官烧纸那次的启悟和伏笔,必将是黛玉泪尽而亡,宝玉娶宝钗,顺理成章。另一方面是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子已经将兼美许配给宝玉,叫他们完成了婚事,甚至行了房。作为现实的投影,宝玉也会完成与黛玉、宝钗(合为兼美)的夙缘,即绛珠草(黛玉)的灌溉之情、还泪之说完成,宝钗的金玉良缘完成,这样就彻底了结,然后才能转身而去。
第三个环节是一僧一道接引。前面提到“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那时候就该一僧一道出来收场了。一僧一道曾约定“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宝玉外出避祸回到贾府,见黛玉已逝,与宝钗成亲,之后有过短暂的夫妻生活。受享了人生的大富大贵,经历了大悲大难,获得了大彻大悟,走出贾府,走出红尘,成为“飞出迷楼的伊卡洛斯”。这时候,接引宝玉出家并了结情案,回到太虚幻境销号的就是一僧一道。
04
十二支曲子反映宝玉走向觉悟的心路
历程
正像《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五人组成一个西行取经的团队,隐喻了一个人的修行,孙悟空代表人的情绪,猪八戒代表人的欲望,唐僧代表人的心智,沙僧代表人的秉性,小白龙代表人的意志。《红楼梦》也似这样的艺术手法,也有这样的深刻隐喻,即金陵十二钗的意象问题。在一般小说创作中,男人的意象代表人的力量,女人的意象代表人的情感。所以,金陵十二钗表面上是为闺阁昭传,实际上从深层次来挖掘和理解,这十二个贵族女子都是宝玉情感的幻象,《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串联起来,是一首青春的挽歌、贵族的挽歌、末世的挽歌,反映的恰恰是宝玉即作者的心路历程,带着深切的反省和悔恨,这是他创作《石头记》的情感基点和思想背景。
这是一部带有回忆性质的小说,开卷第一回就交代了写作时的心境: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时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罪莫大焉。人到中年,回顾人生过往,历历在目,感慨万千,遂有“终身误”之叹,耿耿于心,难以释怀,故曰“到底意难平”。正如陶渊明作《归园田居》(其一)所言“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有了心迷身误的认知和惊醒,才挂冠而去,归隐田园。曹雪芹感叹以后,是创作小说,以告天下人,也算是有清一代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吧。
在回忆过去、感叹迷误之时,可以想见作者的模样,或许正是一脸沧桑、愁眉不展、哀叹不已,“枉凝眉”恰是其写作状态的逼真描摹,他想不明白,为何家族一败涂地?如何心事终虚化?难以接受这样严酷的现实,终日以泪洗面。
在愧、悔之外,他心中更有深深的恨,恨什么?“恨无常”,就是“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作者刚懂事,亦如小说中宝玉正享受富贵美好之时,飞来横祸,家族败亡,从天上到人间,从富贵到贫贱,尤其是抄家那种恐怖,把涉世未深的作者吓得瑟瑟发抖,惊魂未定。
抄家以后就是全家悉数押往京城,然后发卖人口,致使世家大族一夜间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真是到了家破人亡的悲惨境地。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是“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树倒猢狲散,谁也顾不了谁了。
反思这一人间悲剧,岂不是乐中生悲,预料不到的事情。原本还嗔怪家里人和自己没有忧患意识,没有未雨绸缪、虑及长远,可一想到百年兴衰变局,这也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是劫数难逃,该有之难。
家族失势,一落千丈,作者这位昔日公子哥,刚刚成人,初出茅庐,一下子感觉到“世难容”,适应不了。作者才貌双全,“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不免孤高自诩,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就像无瑕白玉掉进泥里一样,糟糕透顶。
细想自己家族倒霉,还是有一点蛛丝马迹可寻。就是过去荣华富贵之时走的很近、交往密切的人,喜冤家一样,视为知己;可没想到这些人,翻脸不认人,无异于中山狼那样的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现如今,更是落井下石,作践故交,捞取政治资本,叫作者看清了世态炎凉和人性丑陋。
作者遭此劫难打击,一下子衰老许多,老眼昏花,佛性上扬,一下子有所顿悟,明白了点什么(虚花悟)。心想着,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在脑海中萌生了一种虚空幻灭之感。
回顾自己的一生,想到了苏轼的《洗儿诗》“我为聪明误一生”,自己何尝不是为聪明所累。作为家族的合法继承人,无能为力,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到头来是家亡人散各奔腾,一场欢喜忽悲辛。聪明至极,也大不过天道命运。反过来大观天道命运,自己还是被聪明所误所累。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何不盘算今后该怎么办,自己这一代也许是没希望了,但得留余庆,万一后辈子孙可以咸鱼翻身、东山再起、复兴家业呢?
遗憾的是,人算不如天算。也许是上辈子欠下的孽债,没有积下阴德,没有护佑子孙,让作者晚韶华,痛失幼子,死于天花,把最后一线希望也扑灭了。
作者万念俱灰,心如止水,自愧自悔“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自己安富尊荣,吃喝享乐,风花雪月,实则是一个败家子,看看自己的现状,身体和家境每况愈下,难以为继,天不假年,这好事也就快终了落幕了。这就是作者一生的回顾,也是其反思反省过去警示后人昭示未来的心路历程。
对于小说,写到这里,逻辑推演下来,宝玉悬崖撒手,弃家为僧,脱离苦海,到太虚幻境销号,了结此案(其实,金陵十二钗等一干风流孽鬼也同样须到太虚幻境销号)。对于作者,完成小说,了结心愿,也将告别人世,魂归地府了。由此反观金陵十二钗,岂不是宝玉沉醉红楼所作春梦的五彩斑斓吗?实则幻觉泡影,十二种色相,寄托在一人身上,如卢生的黄粱美梦一般。宝玉出家,作者梦醒,金陵十二钗也就云消雾散,踪迹全无,再难寻觅了。
微信:dongzhu1968
邮箱:hlmyj001@163.com
图片:来自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