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泡茶的于丹

于丹说,太快会追尾,所以我们都应该慢下来。这一年,她出版的新书叫《于丹趣品人生》。与之前谈孔子、聊老庄、关注圣贤哲思的一贯风格不同,这一次,她讲的则是泡茶、品酒、听琴、游山玩水,普通人的小日子。

“这几年我自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当我讲完了《论语》,讲完了《庄子》等先秦思想精华之后,一直在想寻找到一个载体,用日常生活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这些思路落地。”而在她,经过这几年的游山玩水、四处讲学,她也有了自己的成长。

于丹提出普通生活中“仪式感”的重要。“我们今天总觉得匆忙,总觉得心不静,因为缺少一种仪式的托付。那么,日常生活能不能找到仪式感呢?”在于丹身上,这个仪式首先就是“泡茶”。“30岁以前我只喝咖啡不喝茶的。觉得茶压不住青春的心性,太淡。我30岁以后才开始喝绿茶,但还不接受普洱……我是从40岁才开始喝普洱的。人跟茶是需要缘分的,这与价位无关,与你沉浸其中的态度有关。”

这些自己生活中的这些小情趣,于丹希望能与更多读者分享。“其实人慢下来,是为了达到一个平衡,人很多东西总量是等份的,你要是有特别快的地方,很多东西你身体老循环的话,人不就耗死了。”于丹把这本书比作生命中的“且停亭”,“我写这本书的意义是什么?就是想在忙碌生活里给大家搭几个中式小亭子。进去之后品茶也行,赏景也行,甚至靠在柱子打盹再往前走。如果有缘人进去,就在这里停住了。没有缘分,大家不愿意停下来,亭子一直都在,一直在等待,等着愿意进去停脚的人。”

我能认清我的角色

自从“百家讲坛”后,于丹红了,社会活动日益增多,有名有利,也有关于她的各种争议。于丹的态度是“随缘”:“对于名利我不刻意追逐,我也不刻意回避,刻意的东西就太刻意,我觉得刻意回避和刻意追逐是一样的”。对“名人”这个身份,于丹能发掘出它的好处,比如振臂一呼有更多人关注,在做慈善做公益,想推广什么事的时候有好处。但也有它的苦恼,比如女儿上学后,只能爸爸去开家长会,于丹不愿别人围着女儿议论,她的妈妈是谁。

于丹说,自己名片上只印着一个头衔,就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这就够了。我在这世界上,我能够准确说出来我的身份,就是在职业上我是一个大学老师,在家里我一个孩子的母亲,这两个身份是我这一辈子非常明确的,这两件事情是我一直会做下去的,至于别的别人说,其实你可以先不去管它。”